关于征集科学编制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五”规划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发言的通知
2025年08月11日
字数:5,081
版次:02
省政协委员,省级各民主党派、省工商联,各市州政协: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十五五”规划是未来五年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和行动纲领,助力高质量编制“十五五”规划是今年省政协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广泛凝聚社会各界智慧,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民主性,现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意见建议。
一、征集内容
1.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2.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3.推进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
4.加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5.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6.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与提升民生福祉。
7.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8.深化改革与优化营商环境。
二、征集要求
1.发言材料要紧扣主题,结合我省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谋深谋透我省“十五五”发展思路举措,提出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2.发言材料字数控制在1500字以内,注明单位名称(个人发言注明姓名、主要职务)和联系电话;
3.符合会议要求的发言材料将汇编供参阅,择优遴选作口头发言;
4.请于8月31日前,将发言材料通过电子邮件发至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办公室,邮件主题注明“常委会规划编制协商发言材料”。
三、征集方式
1.电子邮箱:gszxjjw@163.com
2.邮寄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团结路1号省政协经济委办公室(邮编:730030)
3.征集截止时间:2025年8月31日
联系人:刘兴旺 0931—8926121 13919170177
丁 琼 0931—8926036 13919760034
邮 箱:gszxjjw@163.com
附 件:发言参考选题
政协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2025年8月8日
附件:
1.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重点围绕如何激发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参与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培育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营造企业科技创新氛围等提出对策建议。
2.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重点围绕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创新链产业链对接、科技成果转化,深化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建立常态化协同创新机制,加快推进概念验证、中试平台布局,打造高水平创新载体,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等方面建言资政。
3.健全高效能市场化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体系。重点围绕深化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培育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加强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构建市场化技术转移生态,提升专业服务效能,优化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建立耐心资本和容错机制,完善“先使用后付费”政策、降低中小企业创新成本等方面建言资政。
4.围绕搭建各层级科技创新平台、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支撑体系,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健全完善“揭榜挂帅”机制,依托科技创新平台企业整合创新资源、促进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机制等方面建言资政。
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5.加快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发展。重点围绕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化改造升级,推动中小企业加快“智改数转网联”步伐,推进石化、有色、冶金等重点传统产业节能降碳减排技术改造,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锻造牵引力、塑强驱动力、提升硬实力、激活改革力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6.围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高水平利用“东数西算”节点资源、建设一体化算力网,依托数字技术创新传统赛道、培育战略赛道、布局未来赛道,营造数字经济发展生态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7.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立足甘肃优势产业和资源基础,重点发展低空经济、量子科技、生物制造和未来资源、未来材料、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健康、未来交通等未来产业,以及人工智能产业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8.围绕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总部经济、平台经济、园区经济、楼宇经济以及共享工厂、柔性化定制、反向制造、工业旅游等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大力培育“银发经济”产业链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三、推进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
9.围绕促进一、二、三产融合,聚焦“牛羊菜果薯药粮种”等优势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发展特色农业、园区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现代寒旱特色农业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10.围绕拓展农民增收就业渠道,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及农村电商、农村物流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11.围绕推进乡村建设,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系,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机制,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等方面建言资政。
12.围绕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优化区域教育资源向农村延伸配置、提升中心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健全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强化村级互助性养老服务,开展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和特困家庭救助等方面建言资政。
四、加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3.重点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及祁连山生态保护,实施重大工程、强化植被恢复、水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健全完善“天空地”一体化检测体系和生态补偿、碳汇交易、生态惠民富民风险防范机制,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等方面建言资政。
14.重点围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新污染物源头管控,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加强环境监测与执法监管,提升污染治理能力,推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建言资政。
15.围绕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推进能源清洁化、生产低碳化、资源循环化、产品绿色化,建设零碳工厂、零碳产业园、零碳物流园等,培育壮大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新兴产业,打造绿色制造体系等方面建言资政。
16.围绕实施“双碳”行动,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持续壮大可再生能源,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源网荷储”和绿电直连及绿色高载能产业,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加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等方面建言资政。
五、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17.围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施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发掘历史文化资源,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建设文化强省、增强文化自信、塑强甘肃精神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18.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始祖文化、周文化、秦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保护、利用,厘清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推出一批好剧好书好景等,揭示中华文明起源标志,彰显甘肃特色、甘肃风格、甘肃气派,增强甘肃人的文化自信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19.围绕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深入挖掘甘肃红色革命历史,开展南梁革命根据地研究,厘清甘肃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贡献,建好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推出一批文艺精品力作,振奋甘肃精神、激发自豪感自信心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20.围绕发展壮大陇原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产业政策支持,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做大文化品牌企业,培育更多文化市场主体,增加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21.围绕文化和旅游融合,推进多旅融合发展,开展“5G+智慧旅游”应用创新,对传统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景进行智慧化再造,拓展文化和旅游展示、体验、互动的新空间,丰富线上服务模式,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体验,打造完整文化旅游产业链,建设最富魅力、最吸引人、最具辨识度的甘肃标识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六、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与提升民生福祉
22.围绕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健全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推进平安甘肃建设,统筹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经济安全、生产安全、网络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保障,研究分析各领域安全的薄弱点、风险点与隐患点,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23.围绕全面加强社会工作,加强省级统筹协调,创新社会治理服务机制,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打造智能化、实战化的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平台,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进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24.围绕治理智慧化建设,加快推进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智慧治理平台建设,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治理,拓展智慧应用场景,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提升社会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提高公共服务的便捷性和高效性等方面建言资政。
25.围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26.围绕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推进新型城市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加强城市防涝防洪设施建设,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治理,增强城市安全发展能力,打造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27.围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空间和就业容量,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加快补齐教育、医疗等领域短板弱项,推进健康甘肃建设,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应对老龄化、少子化社会问题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8.围绕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抢抓“一带一路”重大机遇,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研究分析我省可以抓住的发展机遇、可以融入的发展动能、可以主导的产业集群,构建有利于甘肃发挥优势、参与双循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29.围绕统筹省内区域协调发展,从全局谋划区域、以区域服务全局,优化革命老区、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生产力布局,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探索构建地区共商、生态共治、产业共建、发展共享机制,走差异竞争、合理分工、错位发展的路子,释放区域协调发展的巨大内需潜力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30.围绕城乡融合发展,推进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公共服务的城乡接轨、城乡融合,加快建立健全促进城乡互通、开放、融合的体制机制,促进农民群众平等参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公平分享工业化城市化成果,激活农村内需巨大潜力、培育强劲活跃增长极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31.围绕培育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发挥我省资源优势,推进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高起点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引导产业优化布局和分工协作,探索强省会核心经济圈壮大新模式,建设河西走廊经济带、陇东南经济带、黄河上游生态功能带,鼓励打造“一带一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群,提升城市群发展能级和辐射功能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32.围绕扩大对往开放,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通道、节点作用,探索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和创新跨境经济合作新模式、实现富民兴边新途径,深化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深入推进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和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打造若干产业转移示范区,有序推进国家级新区功能平台建设,构建多层次开放平台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八、深化改革与优化营商环境
33.围绕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推动技术要素市场化交易,加快培育数据市场优势等方面建言资政。
34.围绕完善有效投资内生增长机制,聚焦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领域,优化投资结构,加强项目储备管理,提高落地效率,完善投资政策,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等方面建言资政。
35.围绕增强国有企业经营活力,推进国企“放管服”改革,探索国有企业授权放权清单改革,深化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改革,完善经营业绩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创新国企激励机制,规范股权激励政策,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激发国有企业创新活力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36.围绕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探索优化高校学科布局与我省现代化产业需求动态匹配机制,深化校企地协同育才措施,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以创新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构建关键领域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育留用长效机制,优化创新生态,激发人才活力等方面建言资政。
37.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深入推进政务数据协同共享,加快建设数字政府、诚信政府,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探索人工智能+“数智化”监管模式,加强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建设,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十五五”规划是未来五年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和行动纲领,助力高质量编制“十五五”规划是今年省政协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广泛凝聚社会各界智慧,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民主性,现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意见建议。
一、征集内容
1.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2.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3.推进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
4.加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5.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6.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与提升民生福祉。
7.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8.深化改革与优化营商环境。
二、征集要求
1.发言材料要紧扣主题,结合我省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谋深谋透我省“十五五”发展思路举措,提出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2.发言材料字数控制在1500字以内,注明单位名称(个人发言注明姓名、主要职务)和联系电话;
3.符合会议要求的发言材料将汇编供参阅,择优遴选作口头发言;
4.请于8月31日前,将发言材料通过电子邮件发至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办公室,邮件主题注明“常委会规划编制协商发言材料”。
三、征集方式
1.电子邮箱:gszxjjw@163.com
2.邮寄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团结路1号省政协经济委办公室(邮编:730030)
3.征集截止时间:2025年8月31日
联系人:刘兴旺 0931—8926121 13919170177
丁 琼 0931—8926036 13919760034
邮 箱:gszxjjw@163.com
附 件:发言参考选题
政协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2025年8月8日
附件:
发言参考选题
一、完善科技创新体系1.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重点围绕如何激发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参与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培育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营造企业科技创新氛围等提出对策建议。
2.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重点围绕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创新链产业链对接、科技成果转化,深化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建立常态化协同创新机制,加快推进概念验证、中试平台布局,打造高水平创新载体,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等方面建言资政。
3.健全高效能市场化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体系。重点围绕深化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培育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加强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构建市场化技术转移生态,提升专业服务效能,优化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建立耐心资本和容错机制,完善“先使用后付费”政策、降低中小企业创新成本等方面建言资政。
4.围绕搭建各层级科技创新平台、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支撑体系,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健全完善“揭榜挂帅”机制,依托科技创新平台企业整合创新资源、促进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机制等方面建言资政。
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5.加快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发展。重点围绕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化改造升级,推动中小企业加快“智改数转网联”步伐,推进石化、有色、冶金等重点传统产业节能降碳减排技术改造,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锻造牵引力、塑强驱动力、提升硬实力、激活改革力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6.围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高水平利用“东数西算”节点资源、建设一体化算力网,依托数字技术创新传统赛道、培育战略赛道、布局未来赛道,营造数字经济发展生态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7.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立足甘肃优势产业和资源基础,重点发展低空经济、量子科技、生物制造和未来资源、未来材料、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健康、未来交通等未来产业,以及人工智能产业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8.围绕发展现代服务业,统筹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总部经济、平台经济、园区经济、楼宇经济以及共享工厂、柔性化定制、反向制造、工业旅游等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大力培育“银发经济”产业链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三、推进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
9.围绕促进一、二、三产融合,聚焦“牛羊菜果薯药粮种”等优势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发展特色农业、园区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现代寒旱特色农业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10.围绕拓展农民增收就业渠道,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及农村电商、农村物流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11.围绕推进乡村建设,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系,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机制,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等方面建言资政。
12.围绕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优化区域教育资源向农村延伸配置、提升中心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健全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强化村级互助性养老服务,开展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和特困家庭救助等方面建言资政。
四、加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3.重点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及祁连山生态保护,实施重大工程、强化植被恢复、水资源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健全完善“天空地”一体化检测体系和生态补偿、碳汇交易、生态惠民富民风险防范机制,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等方面建言资政。
14.重点围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新污染物源头管控,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加强环境监测与执法监管,提升污染治理能力,推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建言资政。
15.围绕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推进能源清洁化、生产低碳化、资源循环化、产品绿色化,建设零碳工厂、零碳产业园、零碳物流园等,培育壮大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新兴产业,打造绿色制造体系等方面建言资政。
16.围绕实施“双碳”行动,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持续壮大可再生能源,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源网荷储”和绿电直连及绿色高载能产业,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加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等方面建言资政。
五、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17.围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施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发掘历史文化资源,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建设文化强省、增强文化自信、塑强甘肃精神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18.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始祖文化、周文化、秦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保护、利用,厘清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推出一批好剧好书好景等,揭示中华文明起源标志,彰显甘肃特色、甘肃风格、甘肃气派,增强甘肃人的文化自信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19.围绕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深入挖掘甘肃红色革命历史,开展南梁革命根据地研究,厘清甘肃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贡献,建好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推出一批文艺精品力作,振奋甘肃精神、激发自豪感自信心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20.围绕发展壮大陇原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产业政策支持,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做大文化品牌企业,培育更多文化市场主体,增加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21.围绕文化和旅游融合,推进多旅融合发展,开展“5G+智慧旅游”应用创新,对传统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景进行智慧化再造,拓展文化和旅游展示、体验、互动的新空间,丰富线上服务模式,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体验,打造完整文化旅游产业链,建设最富魅力、最吸引人、最具辨识度的甘肃标识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六、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与提升民生福祉
22.围绕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健全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推进平安甘肃建设,统筹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经济安全、生产安全、网络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保障,研究分析各领域安全的薄弱点、风险点与隐患点,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23.围绕全面加强社会工作,加强省级统筹协调,创新社会治理服务机制,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打造智能化、实战化的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平台,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进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24.围绕治理智慧化建设,加快推进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智慧治理平台建设,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治理,拓展智慧应用场景,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提升社会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提高公共服务的便捷性和高效性等方面建言资政。
25.围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26.围绕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推进新型城市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加强城市防涝防洪设施建设,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治理,增强城市安全发展能力,打造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27.围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空间和就业容量,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加快补齐教育、医疗等领域短板弱项,推进健康甘肃建设,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应对老龄化、少子化社会问题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8.围绕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抢抓“一带一路”重大机遇,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研究分析我省可以抓住的发展机遇、可以融入的发展动能、可以主导的产业集群,构建有利于甘肃发挥优势、参与双循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29.围绕统筹省内区域协调发展,从全局谋划区域、以区域服务全局,优化革命老区、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生产力布局,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探索构建地区共商、生态共治、产业共建、发展共享机制,走差异竞争、合理分工、错位发展的路子,释放区域协调发展的巨大内需潜力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30.围绕城乡融合发展,推进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公共服务的城乡接轨、城乡融合,加快建立健全促进城乡互通、开放、融合的体制机制,促进农民群众平等参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公平分享工业化城市化成果,激活农村内需巨大潜力、培育强劲活跃增长极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31.围绕培育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发挥我省资源优势,推进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高起点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引导产业优化布局和分工协作,探索强省会核心经济圈壮大新模式,建设河西走廊经济带、陇东南经济带、黄河上游生态功能带,鼓励打造“一带一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群,提升城市群发展能级和辐射功能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32.围绕扩大对往开放,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通道、节点作用,探索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和创新跨境经济合作新模式、实现富民兴边新途径,深化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深入推进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和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打造若干产业转移示范区,有序推进国家级新区功能平台建设,构建多层次开放平台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八、深化改革与优化营商环境
33.围绕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推动技术要素市场化交易,加快培育数据市场优势等方面建言资政。
34.围绕完善有效投资内生增长机制,聚焦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领域,优化投资结构,加强项目储备管理,提高落地效率,完善投资政策,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等方面建言资政。
35.围绕增强国有企业经营活力,推进国企“放管服”改革,探索国有企业授权放权清单改革,深化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改革,完善经营业绩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创新国企激励机制,规范股权激励政策,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激发国有企业创新活力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36.围绕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探索优化高校学科布局与我省现代化产业需求动态匹配机制,深化校企地协同育才措施,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以创新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构建关键领域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育留用长效机制,优化创新生态,激发人才活力等方面建言资政。
37.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深入推进政务数据协同共享,加快建设数字政府、诚信政府,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探索人工智能+“数智化”监管模式,加强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建设,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