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职教出海” 助力共建“一带一路
2025年08月06日
字数:1,636
版次:03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
我省职业院校先后成立“一带一路”高校联盟职教分盟和“培黎工坊”建设联盟,共同打造甘肃职教出海品牌。但在推进职教出海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大部分职业院校缺乏顶层设计和合理规划。职教出海的目标不明确、推出的一些项目成效不明显且难以可持续发展。二是部分职业院校职教出海的意愿不强。往往是为完成某些项目被动出海,由于缺乏走出去的原生动力,致使有些项目只停留在签约层面,没有实质性开展工作,真正推进学校国际化发展项目落地的不是很多。三是职教出海的形式单一、数量较少。大部分院校仅开展了选派教师出国培训、学历提升或访学等提高教师国际化素养的工作,但参与教师的比例不是很高,特别是我省职业院校有出国经历教师的比例更低。四是出海合作模式单一,合作运行机制尚未形成。我省职教出海项目以校校合作模式为主,真正服务“走出去”企业国际产能合作的项目不多。特别是现有的合作项目尚未形成有效的合作运行机制,致使项目推进速度缓慢,成效不明显。五是资金短缺,保障制度不健全。我省大部分职业院校把职教出海仅作为锦上添花的事,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到职教出海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性,因此在资金投入和制度保障方面没有提供必要的支持。六是职教出海存在政策上的壁垒。职教出海需要项目管理人员及外派教师经常性地到合作国开展相关活动,但目前因公出国是有年次数限制的,同时教学仪器设备出海也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对此,建议:
一是更新思想观念,强化主体责任。把国际化办学和职教出海摆在办学治校的重要位置,成立专门建设小组,做好专业标准、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建设和配套制度的推进保障工作,统筹协调各方利益,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随企出海”的国际化办学理念,积极对接海外中资企业的需求,强化校企支撑作用,以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培训项目为突破口,不断创新境内外多主体合作办学模式,丰富职教出海的形式和内容,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培黎工坊”品牌项目。
二是制定发展规划,循序渐进推进。“职教出海”是职教强国建设的主要内容,在建设初期应坚持“小而美”理念。我省职业院校在建设“培黎工坊”时,要结合学校自身国际化办学现状,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国际化发展规划,并按照规划内容有序开展工作。在建设初期可从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开始,与合作国当地院校、中资企业、政府、使领馆等建立联络机制,通过师生互访、教师培训、科研合作、国际化人才培养等工作,有序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待条件成熟时,择机开展联合人才培养,逐步使“培黎工坊”在境外落地。
三是多方联动协调,争取资金支持。“培黎工坊”作为甘肃职教出海品牌,我省职业院校要多渠道筹措资金。一是争取甘肃省财政为“培黎工坊”建设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二是依托职业教育国际产能合作项目,争取甘肃省职业教育专项资金支持;三是积极争取外方政府对“培黎工坊”建设的投入;四是积极争取合作企业和行业对“培黎工坊”建设的投入,逐渐实现“培黎工坊”建设和运行的市场化。
四是完善顶层设计,强化政策保障。建议省政府加强“培黎工坊”建设的顶层政策设计,在“培黎工坊”建设院校管理人员及教师外派次数受限、教学仪器设备出海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为参与“培黎工坊”建设的职业院校提供便利,保障项目建设顺利执行。建议省教育厅定期召开项目推进会,督促推进各“培黎工坊”在建项目的建设进度和任务执行情况,将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及“培黎工坊”建设工作纳入职业院校评价考核,突出评价考核的激励作用。
五是完善标准体系,促进规范运行。“培黎工坊”建设要有严格建设标准和管理制度。起步阶段,要明晰工坊的建设目标、建设基础和预期成果,详细论证中外合作方国际合作能力与条件保障,认真考察项目建设合作的中资企业实力、合作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确定建设期内场地建设、师资培训、资源开发、教学装备、预期成果、特色创新点以及国际社会效益等关键指标,最终制定一套科学细化可实施的建设方案,保证“培黎工坊”高效的运营管理和优质的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