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竹扁担 木扁担
2025年08月04日
字数:1,577
版次:04

王 英


  当我走进四川省仪陇县朱德纪念馆,纪念馆就像一部教科书,一页页在我眼前翻开,里面的每一页都镌刻着历史的深邃与英雄的足迹,令人肃然起敬。
  从北伐战争、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五次反“围剿”、万里长征、敌后抗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三大战役、新中国诞生……一页页读罢,朱老总的形象更加高大立体。
  当我坐上返程的中巴车,望着窗外的霏霏细雨,记忆如同路边被雨水滋润的花朵,悄然绽放。课堂上,老师讲述《朱德的扁担》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
  记忆里这是小学的一篇课文,课堂上年轻的女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课文,要求我们带着问题复诵:当时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书写“朱德的扁担”?大家为什么藏朱德的扁担?朱德用扁担做什么?红军为什么要到井冈山下的茅坪去挑粮?挑粮的路况是平坦还是崎岖?
  《朱德的扁担》,讲述了朱总司令在井冈山时和战士一起去挑粮的故事,颂扬了革命前辈不畏艰险的精神,在艰苦岁月中挑起了让贫苦人民脱离苦海的重任。
  对于扁担,我也是不陌生的。朱德挑粮食用的是竹扁担,竹扁担是用竹子做成的,南方产竹子,所以竹扁担很常见。而在我们北方,人们常用的扁担大多是用柳木、桑木、榆木做成的,原因是这三种树木在村里随处可见,它们的弹性和韧性很高,可以长期使用,能避免使用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
  小时候父亲常说:“乡下人只要有根扁担,只要有力气,只要能吃苦,日子就可以过下去。”当时的农村,各家各户都会有几条扁担戳在门洞里,扁担的数量与人口成正比。比如我家六口人,最多的时候就有过六副扁担。
  乡下的孩子从小就会挑担。我是13岁就开始去村外的砖井挑水的,让我记忆深刻的是15岁那年的暑假早晨,吃完饭母亲装了两袋子玉米面放进竹筐说:“这40斤棒子面,你送到姥姥家。”那时姥姥家里人多,由于村里的收成不好经常断粮。母亲叮嘱我,路上累了,就在路边歇歇,吃点东西喝点水。说完把一个加了红糖的玉米饼子塞进竹筐,接着把一个灌满水的军用水壶挂在了我的脖子上。这是我最喜欢的东西了,是当兵的大姑父送给我家的。
  姥姥家在我们村的西边,大约20里路的距离。我挑着两个各装有20斤棒子面的竹筐沿着中亭河的土路一路西行,土路蜿蜒曲折,两旁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和偶尔传来的鸟鸣。起初,我步伐轻快,但刚刚走了2里路,肩上的担子就开始变得沉重起来,我就把扁担换到了另一个肩膀上,担着竹筐继续往前走,此时,温度越来越高,我脸上的汗水不停地往下淌。
  说实话,挑担走长路绝对是一场耐力和韧性的比拼,大约又走了2里多地,我感觉腰酸腿疼,步子迈得越来越吃力。喝了一口水,在心里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再走500步就找棵大柳树在下面歇会。我心里默默数着步子,终于走完500步了,又咬咬牙,继续给自己鼓劲,再走500步……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给自己打气,到军用水壶里的水一滴不剩的时候,我终于到达了姥姥家门前。
  回家后我把一口气走了20里路,把40斤棒子面送到姥姥家的经历讲给父母听,他们都感到很惊讶。现在想来,人生路上取得成果者,又何尝不是靠咬牙坚持的呢? 扁担,一头挑的是岁月,一头挑的是憧憬,陪伴着人们从前的岁月。如今的乡村,房门后、墙角边,所有不起眼的犄角旮旯都成了它的栖身之地,任凭风吹雨淋,也很少有人去问津。可是,我总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从未卸下来,也不能卸下来,譬如军人的使命,譬如男人的责任,譬如事业的担子……
  其实啊,我们每个人肩上都有根看不见的“扁担”,只是大小不一,挑的担子重量不同而已。比如朱德的竹扁担挑起的是建设新中国的重任,很沉、很重。相较于那沉甸甸的竹扁担,我肩上的木扁担显得微不足道,但它同样承载着我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每一次挑起,都是我对生活的一次承诺,对未来的一份期许。
  其实我们每个人活着,无论在何处行走,从事何种行业,总要有根能挑点东西的“扁担”才更有意义,竹扁担也好,木扁担也好,当它压在我们的肩上,你走路才会坚实,生活才不会变得轻飘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