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玄崖吐液”的遐想
2025年08月04日
字数:616
版次:04

高 羔


  当年,与胡适同在北大任教的国学大师黄侃,曾极力反对胡适所提倡的白话文运动,他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文言文简洁明了、言简意赅。林语堂也曾说:“‘简练’是中文的特色。”说到简练,这不由使人想起了兰州五泉山东龙口崖壁上镶刻的“玄崖吐液”四个隶书大字。
  这几个古拙遒劲的大字是五泉山人刘尔炘先生于1927年写就。其中“玄”字通假于“悬”,仅这四个字就可以让人产生遐想:清泉从悬崖石壁上倾泄而出,飞溅起一颗颗水珠,假若迎着阳光,还可看到若隐若现的彩虹。特别是其中一个“吐”字,形象地描绘出瀑布飞流这种美的意境。使人由衷地感叹古汉语的简洁之美,以及刘尔炘先生深厚的国学根基。
  眼下国学仿佛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之势。但是,国学究竟是怎样一种学问,却鲜有人说出个所以然来。马一浮先生对此曾于1938年提出了“六艺”说,他指出“国学者,六艺之学也”,六艺则是指儒家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典籍。
  我们现在再欣赏镌刻在崖壁上的“玄崖吐液”时,却只给人空留下一种茫然若失的感觉,因为昔日那种悬崖飞瀑的景象已不复存在,无处可寻,美好只能留在回忆和想象中了。“诸绳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泽。”这是《山海经》中用“绳”来形容水流很细,如果用来形容“玄崖吐液”下的几股细小的清泉,也很恰当。因为昔日兰州“老八景”之一的“五泉飞瀑”的壮观场面,如今已荡然无存,只剩下崖根处的“诸绳之水”,可是这也不由让我们在心里默默祈祷,这些“诸绳之水”千万可别变成“诸线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