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古代朝笏的用途
2025年07月14日
字数:803
版次:04

钱俊男



 

海南丘濬陈列馆展出的明代象牙笏板 陈望/摄

  在中国古代,官员们上朝时,手里都会捧着一块板子——朝笏。这个形状狭长、中间略弯的板子干嘛用?为什么大臣朝见天子或皇帝时,手里必不可少一块朝笏?
  身份的象征:朝笏,又叫朝板、手板,用玉、象牙、竹片或木质制成。周代规定,诸侯上朝时要拿象牙笏板。《北史·李穆传》:“其一门执象笏者百余人。”说的是这一家中有100多人在朝廷做官,手里拿的是象牙笏板,可谓是位居高官。《封神演义》也有记录:“且说南极仙翁急忙收拾,换了朝服,紧了玎珰玉珮,手执朝笏,离了玉虚宫。”由于官员的品级不一样,所以朝笏也是有等级的,等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朝笏的质料上。《礼记·玉藻》上说:“天子的笏是用玉石制作的,诸侯的朝笏是用象牙制作的,大夫的朝笏是用鱼须文竹制作的,士的朝笏是用竹制作的。”明代则规定:四品以上官员执牙笏,五品以下官员执木笏。
  礼仪的象征:古代官员们上朝时,手拿朝笏,特别是向皇上上奏章时,必定双手持朝笏,眼睛盯着朝笏,或者盯着下方,这样自然就是毕恭毕敬、一副恭卑的样子,是对皇上的一种尊敬与臣服。
  官员备忘录:这是朝笏的最重要的一个作用,朝笏可以作为一个备忘录来使用。古时候,为了防止遗忘,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在朝会前都把所要讲的事情预先写在朝笏上,或是几个字,或是提纲挈领,上朝时将它插在腰间,或者装在特制的袋子里,到了朝堂之上便拿出来执在手中奏事。如果奏事时想不起来所要奏的事,便看一眼朝笏上所记录的关键词语,再继续奏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笏渐渐失去了它的记事作用,而变成了一种装饰品——大臣即使不奏事,上朝拜见天子时手中也仍然拿着朝笏。南宋诗人陆游曾在他的《老学庵笔记》中写道:“今阁门习仪,先以笏叩额,拜拜皆然,谓之瞻笏。亦不知起于何年。”总之,朝笏是中国古代官员的一个“标配”,类似于今天的身份证、上岗证、备忘录。朝笏制度始于商朝,止于明朝,清朝时朝堂之上就再也看到不朝笏的影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