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和政化石 我情所系
2025年07月11日
字数:3,051
版次:03

李 均




  李均 甘肃高台人。曾任甘肃省天祝县委书记,临夏州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甘肃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水利厅副厅长、省引大入秦工程管理局(省引大入秦建设指挥部)党委书记、局长(指挥),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正厅长级)、省文明办主任,甘肃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大学期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先后在多种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诗歌、小小说、报告文学180余篇。


丰富多彩的犀牛化石阵


世界独一无二的和政羊化石。供图/陇轩


  我曾在临夏州委工作过5年,深切挚爱这片如故土般的土地。青山绿水养育了勤劳质朴的河州儿女,造就了独特的风土人情。我对这里的一草一木情有独钟,对这里的山山水水魂牵梦绕,对这里的各族人民感恩、感怀、感念。
  河州古地,文化绵长、底蕴深厚,滋养了拥有六项世界之最的和政化石群。唐朝“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的时代,古河州成为“安乐州”“上等州”。明代开屯田,兴水利,建番厂,重商贸,修城池,“河州遂为乐土”,已是“秦陇以西,繁华称首”之地。这片如今略显偏远的土地孕育了辉煌灿烂的文明:马家窑文化一枝独秀,“中华第一刀”——林家遗址铜刀在这里出土,大禹治水“导河自积石”,被称为“西北之魂”的河州花儿蜚声海内外……特别是出土的大量古动物化石,更是占据了六项世界之最,被古动物学界誉为“东方瑰宝”。
  在距今1000万年左右的中新世,临夏盆地曾是亚热带一暖温带气候环境,盆地内湖泊星罗棋布,河流蜿蜒交错,草木茂盛,鸟语花香,是远古时代各种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后来,随着青藏高原隆升,临夏气候逐渐变冷,环境发生巨变,古哺乳动物群显著更替,在地质构造的剧烈变化中,形成了古哺乳动物化石群。在临夏盆地中,化石埋藏点和出露点众多,古生物学家将这一片哺乳动物化石的产地统称为和政地区。这里的化石创造了六项世界之最:世界上最丰富的铲齿象化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和政羊化石,世界上最大的鬣狗——巨鬣狗化石,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产地,世界上最早的第四纪披毛犀化石,世界上最大的真马——埃氏马化石。
  行走在神奇而梦幻的临夏大地上,看着这里起伏的山峦,想到在这里出土的数量巨大、种类庞杂的古动物化石,不禁神游四海八荒,仿佛已置身于茂密的远古丛林和奔走的各类动物种群之中。20世纪80年代,有位专家探察了临夏地区地质构造后,有理有据地说:“临夏地区的红砂地质中,一定会有石破天惊的发现!”果不其然,考古学家们在临夏发现了大量被人们称作“龙骨”的化石。为了保护和政化石,当地政府一面取缔民间私挖乱卖活动,一面开始从民间征集化石,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大面积的收购,第一次征集到了1055件化石标本,后来又陆续征集了许多。截至目前,总共征集到各类古动物化石标本3万多件。尤其是第一次征集时,正处于化石走私最为严重的时期,作为贫困县的和政出资53万元征集了千余件化石,一时间连机关干部的工资都无力发放。现在看来,正是那一次政府出资征集的行动,使得和政古动物化石的命运真正出现了转折。在国家、甘肃省和中科院的大力支持下,当地相继建成了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和桦林古生物化石原址埋藏馆,并成功申报了甘肃和政古生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使弥足珍贵的古动物化石有了一个很好的归宿。
  走进和政古动物化石国家地质公园,年轮一般绚丽神奇的地质层如同卷帙浩繁的历史书页,无垠的岁月被定格在起伏的山峦断面之中。掩埋在泥沙下的化石,如同书卷中的文字,揭示生命的真相,破解地球演变的秘史,向人们诉说着不同时代、不同种群生命的繁衍生息。这些记录万物之魂的物证一经排列,就变成了最生动最铿锵的语言。目睹这些地层剖面,就能感知时空的变迁,每一层叠加留下的都是时间的重量,远古的岁月在此被浓缩成了地球历史的片段,构成了高原史书博大的页面,是献给世人无比神圣的惊世巨著。面对丰厚的自然之作,感受斑驳的风尘之重,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沧海桑田和浩渺的历史变迁。
  在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内陆,一点一滴的生命痕迹都让人心怀敬畏,那些来自遥远年代的生命回响,总能给人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警醒:我们人类跟其他物种一样,只是浩瀚宇宙中蓝色星球上短暂的过客而已,过度地索取和肆意的破坏,只是在加速人类消亡的过程罢了,如何与这神秘未知的大自然和谐相处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去探究的宏大课题。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外专家对和政地区发现的各类古哺乳动物化石进行了大量广泛深入的研究,并与其他地区发现的同类材料化石进行综合对比研究。极具科研、收藏和展览价值的和政古动物化石,吸引了国内外各界广泛关注。临夏州与国家相关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围绕和政古动物化石先后召开多次国际学术会议,为更好地促进化石交流、展现化石魅力提供了科研保证。在向世界展现化石科研及普及价值的同时,通过研讨会的学术报告确认了临夏盆地的主要哺乳动物群变化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密切关系,证明了和政地区古化石有效填补了我国哺乳动物化石收藏中一项重要空白和对临夏新生代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意义。
  和政古动物化石作为东西部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在上海、厦门等地交流展览,引起了轰动。2013年,在中国台湾隆重推出的“从龙到兽·大灭绝与大演化特展”,让更多的中国台湾民众了解甘肃,认识临夏这个“古动物化石之乡”,体味生物演化与生命旅程之美,亲身感受祖国大陆自然历史文化,为助推两岸携手探索生命演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茂密的原始森林早已不复存在,成群结队的远古动物都定格成了形态各异的化石。在这里繁衍生息的人们,日复一日地在这片黄土地上辛勤耕耘。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南道从河州经过,这条道路与中、北路相比虽然路途略远,却因沿途富庶、安全,成为无数奔走于中原和西域之间的商贾、驿使、官员乐走的路线。丝绸之路南线和唐蕃古道在河州交会,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弘化公主从此处走进西藏。历史的车轮不舍昼夜、滚滚向前,迤逦而行的商队、清脆悠远的驼铃和喧闹富丽的仪仗都跟随时光一同逝去。
  斗转星移,白云苍狗。站在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结合处,又有谁能够想到,在远古时期,这里河流纵横、水草丰茂,曾是古生物生存的乐园?面对大自然的神奇巨变,不禁感慨万千。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近代的临夏,由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临夏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担起了“全国脱贫看甘肃,甘肃脱贫看临夏”的重担,全州上下和衷共济,抢抓“三区三州”建设重大机遇,高质量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广大临夏人民群众树牢再造绿水青山的坚定信心和决心,始终心系绿色崛起,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河州六十里牡丹长廊,八十里大夏河风景线,太子山、莲花山、松鸣岩的自然风光,黄河三峡的渔歌,积石山的风情,北塬渠、南阳渠及诸多的电灌、人畜饮水工程,改善了人民生活,滋润着河州山川。如今的临夏,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颗明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商贸日趋活跃,文化旅游产业悄然兴起,西部旱码头充满活力,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新城市向市民游客张开怀抱。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三趾马、铲齿象、巨鬣狗、披毛犀……形态各异的古动物化石,无声地叙述着时光洪流中生物演化的故事。源自唐朝的八坊十三巷历经岁月的洗礼,依旧保留了原始的风貌,向人们讲述着从茶马古道到西部旱码头,从河湟雄镇到新秀之城的历史变迁。“活着的诗经”花儿曲调在山水间久久萦绕,传唱着临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继续讲述着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新故事。
  “东方瑰宝”,闻名天下。和政化石,我情所系! (原文刊登于《人文甘肃》第十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