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甘肃国民经济的恢复
2025年07月07日
字数:2,773
版次:03
陈兴理
统一财政管理,实现节约增收
1950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指出统一国家财经管理是克服财政经济混乱状况的关键措施,要求各级政府坚决执行。同年4月,省政府召开全省财政会议,研究贯彻执行统一财经工作的措施。会议认为,统一财政经济,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必须坚决、彻底、无条件地贯彻中央决定,克服和纠正各种错误认识,统一各级干部的思想,做好统一财政经济的工作。从1950年4月开始,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关于财政经济工作中“增加收入,节约支出,统一管理”的指示,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在短期内努力使全省财政由分散脱节、赤字很大的状况,转变为赤字消灭,统一管理。到5月1日,完成财政收入预计数的170%,实际为第一季度收入总额的169.3%;6月份完成预计数的174%,为第一季度财政收入的139.2%。统一财政管理和节约增收工作的开展,不仅有效地克服了财政管理中分散脱节的状况,使财政管理进入统一领导和统一管理的轨道,而且迅速消灭了旧概算的赤字,使全省财政状况开始好转。财政收支达到平衡,金融趋于稳定。到1950年底,全省财政收入4892万元,支出1891万元,结余3001万元。市场物价趋于稳定,巩固和扩大了人民币的市场,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进行重点建设以及满足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提供了保证。合理调整工商业
为推动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物价趋于稳定后,从1950年下半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在“统筹兼顾”方针的指导下,决定以兰州为中心,逐步在全省开展对现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帮助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渡过难关,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服务。对私营工商业的调整主要是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通过调整公私关系,把国营公司的业务放在批发上,零售商店的设置,以能稳定零售价格为限;其余鼓励合作社和私商经营,解决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问题。在调整产销关系中,采取以销定产的原则,对不同工商业实行不同政策,克服产销脱节、盲目生产的现象。在调整劳资关系中,遵循确认工人的民主权利、有利于生产的原则进行的,由协商方式过渡到更稳定的合同关系,贯彻劳资两利的原则,协商解决劳资问题,使劳资关系开始好转。三、国民经济恢复取得可喜成绩
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1952年,全省国民经济恢复任务胜利完成,并取得可喜成绩。1952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13.32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25元;全省工农业总产值达9.7亿元,比1949年增长42.64%;国民收入达9.95亿元,增长52.14%。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由1950年的4892万元增加到1952年的11163万元,增长128.19%。全省的财政经济状况有了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得到初步增长。工业方面,全省工业生产恢复很快,且有较大发展。到1952年,全省工矿企业增加到1687个,工业总产值达2.42亿元,比1949年增长85.06%,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22.77%。农业方面,到1952年,全省农田耕地达5454.09万亩,比1949年扩大408万亩,粮食播种面积4475.3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489.13万亩。全省粮食产量逐年增长,1950年粮食产量达44.03亿斤,1951年达50.34亿斤,1952年为53.54亿斤,比1949年增长29.96%。1952年农业总产值达7.33亿元,比1949年增长32.55%。粮食、棉花、油料、甜菜等主要农产品的种植面积都有所扩大,产量都有所增长。商业贸易和金融方面,1952年与1949年相比,国营商业企业由201个增至630个,增长3倍多;私营商业及摊贩户数由53781户增至74356户,增长38.26%;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由1.4亿元增至3.51亿元;商业产值由1949年的1.69亿元增至1952年的2.18亿元,增长29%。交通运输状况有显著变化。在全面整顿和改造宝天路段的同时,仅用三年时间,建成兰州到天水的铁路,于1952年10月1日正式通车,打通了甘肃与中部、东部各省市的经济联系,为全省经济建设创造了重要条件。全省公路通车里程,新中国成立初只有3273公里,其中90%以上晴通雨阻。到1952年底,全省通车里程达4042公里,增长23%,新架公路桥梁46座,修补和整修86座。邮电事业也有很大发展。全省1952年邮电业务量比1949年增加143%,邮电业务总量达217.8万元,长途线路里程增加23%,地方线路里程增加103%,市内电话增加324%,邮政里程增加56%,邮电生产收入增长59.11%,其中电讯生产收入增长30%。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全省基本建设累计投资2.68亿元,其中以交通运输、邮电为重点,共完成投资1.98亿元。生产性投资2.57亿元,占总投资的95.8%,全省新增固定资产2.46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91%以上。社会事业取得发展
在取得经济状况基本好转和国民经济初步恢复的同时,全省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社会事业也取得发展。省委、省政府对旧有的教育事业进行改造、整顿和必要的调整,采取提高人民助学金、对私立学校实行定额补贴、新修校舍、扩大招生名额和加强师资培训等措施,努力吸收工农子弟接受教育,扩大工农子弟接受教育的范围。1949年10月,省委在兰州设立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兰州分校,培养和轮训各类干部。1952年11月,在该校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共甘肃省委党校,成为全省党政干部教育的主要基地。到1952年,全省各级各类学校由1949年的7401所,恢复和发展到7851所,在校学生数由47.66万人增至66.8万人。其中大学增至5所,在校大学生增至2577人。卫生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全省的卫生事业1952年与1949年相比,各地卫生机构增加6.5倍,达到346个。其中医院87个;病床增加7.8倍,达到1441张;卫生医药技术人员增加2.4倍,达3535人。文化事业得到较快发展。1949年至1952年,新成立电影放映单位20个,全省电影放映单位达30个;新增艺术表演团体7个,艺术团体达44个;新建文化馆20个,文化馆达76个;新华书店55处,新创办报纸12种,发展广播转播、收音站300余处。1951年成立甘肃人民出版社,1952年出版图书93种,达431万册。全省增加2个科研机构、26名科技人员。人民群众能够较好地享受到文化事业发展的成果。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全省各族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基本上解决了失业问题。1949年底至1952年底,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人数由4.3万人增加到18.1万人,增长3.2倍,平均每年增加107%。职工工资总额由772万元增至8.71亿元,平均工资由1949年的216元增至499元,增长131%,平均年增长60.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达到157元。广大农民经过土地改革,免除了地租和高利贷的残酷剥削,解放了劳动生产力,加上农业生产丰收,生活得到了很好的改善,1952年农民人均消费水平为52元,比1949年有较大的增长。1952年全省人均主要经济指标:社会总产值159.61元,国民收入94.70元,油料12.04斤,布0.16米,原煤0.03公斤,发电量0.96度,社会商品零售额33.37元,都比1949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全省在实行统一财经后,物价稳定,工农业生产产品逐步增加,工农产品剪刀差逐步缩小,人民群众的购买能力逐步提高。全省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和改善,增强了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全省各族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经过三年持续不断的艰苦奋斗,完成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实现了党中央提出的争取财政经济状况好转的任务,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奠定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连载下·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