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以爱为笔,绘就养老助残暖心画卷
——高台县政协“陈骞委员工作室”联系服务界别群众工作小记
2025年07月07日
字数:1,495
版次:02
 

通讯员 陈文婷 邓莹颖

  在高台县这片充满温情的土地上,陈骞委员工作室始终以“为民服务”为宗旨,充分发挥联系界别群众纽带作用,以细致入微的服务为墨,以躬身力行的实践为笔,绘就一幅幅饱含温度的民生画卷。
   构建多元服务阵地,打造养老助残“温馨家园”
  走进工作室,墙上一幅幅在基层走访调研的照片、一张张养老助残事业的规划图表,无声诉说着这里的责任与担当。在这里,他,创新构建的“六室一工坊”服务体系,为特殊群体撑起了一片温暖天地。
  多功能活动室里,专业康复器材整齐排列,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残疾人进行着康复训练,努力恢复身体机能;心理疏导室中,柔和的灯光营造出温馨氛围,专业社工耐心倾听残疾人心声,帮助他们驱散内心的阴霾;就业工坊内,缝纫机声此起彼伏,肢体残疾的工人们熟练操作机器,用勤劳创造价值。这一个个功能区的精准规划与建设,都源于陈骞带领下沉委员走访238户家庭,深入了解特殊群体的实际需求。为突破传统托养服务模式的局限,工作室依托“委员接待日”,组织下沉委员、专家、社工深入调研,针对不同群体特点,为失能老人制定24小时专业护理方案,为自闭症青年设计社交能力训练课程,为肢体残疾者制定精准康复计划。
  “小陈委员安排的助浴服务,解决了我的大难题!”76岁的托养老人王奶奶开心地说道。
  搭建就业创业平台,点燃自立自强“希望之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帮助特殊群体实现就业,才能让他们真正自立自强。”了解到部分残疾人有就业意愿但是缺乏渠道后,陈骞积极奔走,主动与福建服装企业沟通协商,最终促成80万条订单合作,成功创建“缝纫车间就业工坊”,让25名残疾人实现“家门口就业”。为进一步拓展就业岗位,他又以工作室为平台,整合资源打造“恩惠便民超市”“恩惠便民餐厅”,累计开发就业岗位32个。
  聋哑青年小张在“恩惠便民餐厅”实现了就业,能通过手语与顾客交流,熟练完成点餐、送餐工作,她脸上洋溢起自信的笑容。
  工作室的这些务实举措,帮助多个残疾人家庭解决了就业难题,实现了“就业一人、幸福一家”的美好愿景,为社会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
  凝聚社会各界力量,编织民生福祉“爱心网络”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养老助残事业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在工作室的牵头下,“助老助残联盟”成立,积极联络12家爱心企业、5个社会组织加入,形成“物资捐赠+志愿服务+就业帮扶”的多元支持体系。在2024年的“中华慈善日”活动中,工作室联合县残联、新乐超市等开展了大型公益行动,为260人发放爱心物资2000余件。
  针对农村养老服务力量薄弱的问题,工作室积极组织下沉委员深入农村走访调研,创新推行“中心+社区+家庭”三级联动模式。如今,巷道镇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在这一模式下有序运营,为全县60岁以上老人提供“日托+周托”“短期+长期”多样化托养服务,成为了当地的民生亮点。
  关怀行动传递温暖,谱写民生幸福“暖心乐章”
  工作室始终把“听民声、解民忧、暖民心”作为履职出发点和落脚点,定期组织下沉委员主动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常态化倾听群众诉求,精心策划组织开展系列联系服务界别群众活动。
  在“春风送暖·情满残障家庭”送爱心志愿服务活动中,工作室携手甘肃省富玖服装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以一床棉被、一个枕头为情感纽带,将社会的关爱传递至特殊群体家中,下沉委员、志愿者们与残障人士及其家属围坐在一起,认真聆听他们的康复进程,生活难题。在“义剪义诊进社区”活动中,工作室邀请中医理疗师为界别群众提供血压监测、健康咨询等专业服务,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修剪头发。
  当政协情怀与民生温度相遇,便能为群众生活注入温暖而坚实的力量。陈骞委员工作室积极履行职能,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养老助残事业中书写着新时代的履职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