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推进生态农业技术走出去 服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2025年07月02日
字数:1,338
版次:03

王若愚


  近年来,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利用有益微生物进行甘肃道地中药材的生态种植研究,开发微生物菌剂,在减少药材化肥农药使用、减少农残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目前,我省生态农业及环境领域国际交流中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一是国际交流和了解不足。我省是我国中药材的重要产区,也是旱作农业、盐碱地治理和生态修复技术研发的关键区域。长期以来,我省在中药材种植、旱作农业、盐碱地治理和生态修复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随着跟“一带一路”国家的交流合作,我们的一些技术产品在逐步向“一带一路”推广,然而,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文化、管理体制等与我国有较大差别,一些国家对我省农业技术的了解有限。二是国际合作不足与市场准入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旺盛,但我省尚未充分发挥在中药材种植、盐碱地治理和旱作农业等领域的技术优势。许多国际合作项目停留在初级阶段,技术转移和成果共享不足。同时,不同国家间的农业标准差异较大,特别是欧美市场的高标准对我省农业技术的国际化推广构成了挑战。三是农业生态技术仍然不足。我省农业面临的生态问题在病虫害生物防控、盐碱地修复、土壤连作障碍等方面都有体现。例如,当归、党参等中药材在岷县、宕昌等地因连作障碍导致质量和产量下降,旱作农业在盐碱地上的推广效果也因技术不足受限。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我省本地农业的发展,也影响了农业技术输出的可行性。
  对此,建议:
  一是加强国际化标准的制定与推广。建议在中药材质量标准、盐碱地治理方案、旱作农业技术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可以借鉴欧美国家的标准体系,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实际需求,推动我省农业技术的国际认证,使之成为全球认可的绿色农业标杆。微生物菌剂在中药材种植和盐碱地修复中的成功实践,可作为重点技术推广,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二是强化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建议加大在中药材病虫害防控、盐碱地改良、旱作农业高效种植等方面的科研投入,通过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和环境微生物学等先进技术,提升我省农业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加强技术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将我省农业技术和生态治理模式推向国际。推动微生物菌剂、节水灌溉技术、生物改良方法等在“一带一路”国家落地应用。
  三是深化国际合作与资源共享。建议加强与中亚、中东、非洲等地区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通过与“一带一路”国家联合科研攻关、示范项目实施、人员交流以及多边合作交流,推动农业技术的海外应用。同时,积极引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尤其是气候适应型农业、耐盐碱作物育种等领域的成果,为我省农业产业升级提供借鉴。着力把我省打造成为“一带一路”生态农业合作的先锋,为我国农业技术和文化的全球推广贡献力量。
  四是推动绿色发展与生态修复。我省绿色农业技术,如微生物菌剂在中药材和盐碱地治理中的应用,不仅符合全球绿色发展的趋势,也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树立良好形象。建议加强对绿色农业技术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推广成功经验,打造我省生态农业合作示范区,推动农业技术标准化、科技化、国际化发展,提升甘肃在国际农业合作中的地位。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