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学深悟透习近平文化思想 奋力开创庆阳文化传承弘扬新局面
2025年06月04日
字数:2,028
版次:03

李隆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与灵魂根基,承载着民族的基因与血脉,是独一无二、不可再生的珍贵文明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文化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文化自信列为“四个自信”之一,孕育并发展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庆阳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具备独特优势与良好基础。我们必须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立足“两个结合”,深度挖掘、研究、阐释、展示庆阳文化的独特价值、文化内涵与精神品质,致力于将庆阳打造成为具有地域特色和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地标。
  一、以系统性思维解码庆阳文化基因,构建独特文化价值阐释体系。庆阳文化的独特魅力,体现在其“横向多元并存、纵向脉络贯通”的立体格局。横向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此碰撞交融,南佐遗址(距今约5000年)见证了旱作农业的高度发达,而春秋战国时期义渠戎国的游牧文化遗存,又为这片土地增添别样风情;岐黄文化与民俗文化有机结合,庆阳香包刺绣纹样融入中草药等中医元素,形成“祛病祈福”的功能性艺术,实现医学智慧与民俗文化的统一;红色文化与农耕传统相互呼应,南梁革命时期,刘志丹将“打土豪分田地”政策与陇东农民“耕者有其田”的千年诉求相结合,《军民大生产》民歌融入庆阳“咳哟调”旋律,让革命动员与传统农耕文化同频共振。纵向上,从南佐遗址的粟作农业,到周祖不窋在庆阳“教民稼穑”,为井田制奠定基础,再到如今成为西北重要粮食基地,农耕文明传承千年从未间断;北宋范仲淹知庆州时“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家国情怀,与刘志丹“丹心谱就英雄曲”的革命理想主义,共同构成陇东士人精神谱系,代代赓续。这种“横纵结构”,正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连绵不断”特质的区域体现,我们需要以系统性思维挖掘阐释庆阳文化,横向上建立农耕文化、岐黄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的对话机制,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纵向上梳理文化基因演化谱系,清晰展现文化传承脉络,实现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的辩证统一。
  二、以务实性举措激活庆阳文化动能,构建现代化文化表达与传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庆阳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我们推动文化创新的宝贵源泉。我们应突破传统路径依赖,萃取契合时代精神、富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内核,构建符合庆阳发展特质的现代文化生态。一是实施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扎根人民,深度挖掘庆阳农耕文化、岐黄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精心打造一批彰显庆阳文化内涵、在全国全省具有影响力的文艺精品,以文艺之力讲好庆阳故事、展现庆阳形象。二是实施好公共文化服务工程。持续提升公益电影放映、文化惠民演出等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增强其吸引力与感染力。深入开展“书香社会”全民阅读系列活动,构建城乡一体、全域覆盖、资源共享、优质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实施好“文化走出去”工程。以文化精品项目为依托,积极参与国家对外交流,运用云展览、直播、短视频等多元传播方式,推出一批体现庆阳文化特色、引发受众共鸣的外宣精品,推动全方位、多渠道、高水平的文明互鉴与合作交流,不断提升庆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以全局性视野谋划庆阳文化战略定位,构建文化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格局。庆阳作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八大国家枢纽节点之一、十大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之一,依托丰富优质的算力资源,部署运用人工智能AI,如Deep⁃seek等大模型,借鉴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经验做法,推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革命老区振兴、“一带一路”建设,用AI提升整体水平。一是深度融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级战略资源支持,将天水伏羲文化、平凉道学文化、庆阳岐黄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作为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要支撑,大力推动庆阳“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基地”建设,挖掘岐黄文化资源,推动中医药产业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二是深度融入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开展“红色文旅融合示范区”创建工作,设计“农耕体验+红色研学+生态康养”复合型产业链,做好“农文旅”融合文章,培育“黄土风情”乡村振兴品牌。依托子午岭丰富森林资源,开发休闲旅游项目,将文旅产业培育成为富民强市的特色产业。三是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紧抓“一带一路”机遇,推动庆阳文化参与沿线国家文化交流,加强与陕甘宁毗邻地区及国内其他地区合作,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与中亚国家合作开展《黄帝内经》多语种翻译工程,借助“友好城市”平台输出香包、皮影、剪纸等文化产品,对接中亚、东欧手工艺品市场,推动非遗文化“破圈”传播,提升庆阳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系庆阳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