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芳华
2025年05月26日
字数:1,201
版次:03
念 涛

武威市博物馆,珍藏着两件西路军女战士用过的根雕木碗,是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它们是用西北多见的沙枣树根雕刻而成的,木碗已经乌黑变形、尘垢斑驳,但是看到它们,仿佛看见漫漫西行路上,西路军女战士艰难曲折的跋涉,战火硝烟中,西路军女战士顽强不屈的拼搏。它们见证着1936年西路红军在河西激战的艰辛与悲壮,诉说着女红军感天动地的传奇故事。
1936年11月上旬,奉中央军委命令,两万多名将士组成西路军奔赴河西,以打通国际路线获取军事援助。在五个月的日夜里,西路军与西北军阀十几万凶悍之敌进行了百余场浴血苦战。在这支部队里,有一支特殊的队伍,她们就是由1300多名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女战士组成的妇女先锋团。当最美丽的花朵与最残酷的战争相遇时,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场景又再次呈现。
她们是意志坚定的钢铁军人。在战斗最为艰难的临泽、高台之战中,这些女战士们担负了坚守临泽城的任务,20岁的李文英就是其中一位。攻城的马匪用炮把临泽城城墙打垮了,李文英就和女红军们趁着夜黑,搭起人梯,把土块和井水冻成冰来修复城墙。11月的西北深夜,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她们还穿着单衣,水把衣服打湿了,冻成冰硬邦邦地贴在身上,冰冷刺骨。但为了保证进度,她们一刻不停干到天亮。在掩护主力部队的战斗中,李文英不幸被俘,经历了九死一生的痛苦折磨,一年后她才带着满身伤痕逃离了敌人的魔爪。
她们是无惧生死的巾帼英雄。为了迷惑敌人,妇女先锋团团长王泉媛命令全团官兵剪掉长发,女扮男装。每人只有五发子弹、两颗手榴弹。为了掩护总部和主力转移,她们故意暴露目标,进入梨园口阵地。梨园口是青海通往河西走廊的必经之地,也是深入祁连山腹地的要口,突围的西路军只有经过梨园口才能进入祁连山。战斗异常激烈,透过硝烟,王泉媛看到漫山遍野黑压压的敌人朝妇女先锋团的阵地涌来。每一次炮弹落在阵地上,便有姐妹们倒在血泊之中。敌人火力凶猛,轮番向红军阵地开火,子弹击中了勇猛的机枪手李明,她身子一晃栽倒在地……生性腼腆,平时说话都细声细气的赵素贞挺身而出,紧握着两颗手榴弹冲向敌群,一声巨响,她与敌人同归于尽。子弹打光了,妇女团的战士们就用大刀、石头、瓦片甚至是自己的血肉之躯与敌人展开激烈的肉搏战。在马刀和铁蹄之下,她们比男兵更惨烈更无畏地拼着命,鲜血染红了军衣,也染红了梨园口的土地。梨园口战役,妇女先锋团1300多人,仅存300余人。
热血凝固在祁连山脉,容颜定格在芳华青春。漫漫征途中,这样的女红军还有许多许多,她们大多没有留下姓名,正是豆蔻年华。凝视着这两件珍贵的沙枣根雕木碗,仿佛看到了烽火硝烟中一个个美丽动人的面庞和顽强不屈的身影。就像西北大漠中迎风而立的沙枣树,风吹不倒,沙埋不死,它们没有松柏的威武雄壮,却敢与狂风作斗争,没有白杨的挺拔高大,却抵御严寒开出满树的金黄花朵,芬芳四溢。英勇的西路军女战士们,以柔弱的肩膀承载起革命重担和民族大义,历尽苦难淬火成钢,她们用生命谱就的悲壮诗篇将永远被我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