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之光烛照前路
2025年05月26日
字数:3,499
版次:02
本报记者王钊 加曼草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后来与陕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发展壮大形成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光照千秋的历史贡献。历史长河波澜壮阔,革命丰碑巍巍耸立。栉风沐雨中,如何让“精神之树”万古长青?
5月23日,由省政协主办的南梁精神研讨会在兰州召开,来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退役军人事务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甘肃省社会科学院、西北民族大学、陇东学院、庆阳市的专家学者、嘉宾齐聚母亲河畔。
在深入、热烈的研讨中,大家形成一个共识:南梁精神是一座值得永远挖掘、不断出新的宝藏,也是激励我们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要做好“担当者”“继承者”,深化对历史的研究,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从南梁精神中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主任刘荣刚认为,从“精神谱系”角度研究南梁精神,对于深化对南梁精神基本内涵的认识、理解,更好地传承、弘扬南梁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从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关系看,南梁精神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共同特质;从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关系看,南梁精神蕴含着伟大建党精神的红色血脉;从与照金精神的关系看,两者都凝聚着陕甘共产党人的伟大品格。”
刘荣刚表示,南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内涵,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大力弘扬南梁精神,让伟大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璀璨光芒,为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1934年11月7日,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在南梁成立,这是当时西北地区唯一创建成功的工农民主政权。退役军人事务部就业创业司司长于景森从“先财后地、区别对待”、“首推经贸、改善生活”、“突出军事、兼顾文教”,“争取同盟、分化敌人”,“廉洁自律、作风朴实”,“讲究方法、富有人情”总结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工作的特点优势。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于景森说,要借鉴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留下的宝贵历史经验和时代启示,从中汲取不断开拓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更好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推向前进。
20世纪30年代中期,当南方各大根据地相继在国民党的重兵“围剿”下失守,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之际,陕甘边这块红色根据地的保存和壮大,犹如茫茫黑夜中的一座灯塔,为濒临绝境的中国革命保留了宝贵的火种。
北京大学中共党史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程美东表示,正是因为有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才有了后来彪炳史册的“两点一存”的伟大历史功绩。“落脚点”加“出发点”的历史作用,直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其分量之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南梁精神所提供的强大精神支撑和正确实践指引。
进入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需要我们大力弘扬以南梁精神为代表的革命精神,切实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职责。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生态环境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徐明是庆阳环县人,在研讨会上,他分享了自己20多年的求学与工作之路。从美国密歇根大学近百年首位中国教师,到毅然归国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教,徐明说:“南梁精神,不是一种历史记忆,而是一种活生生的现实力量。它在我的人生中不断闪光,指引我从红色土地走向绿色使命,从一个老区少年成长为科研工作者,投身祖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当前,我们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而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教授吴付来在发言时表示,南梁精神与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语境看似相隔近百年,但二者蕴含的人民性、革命性、实践性、开创性等特质却在历史与现实的交互中同频共振。新时代新征程,面对前所未有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要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将南梁精神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转化为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理念和行动。
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成功在于能够动员群众积极参与革命。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宋希斌表示,陕甘边苏区卓有成效的群众动员工作,实现了群众的组织化和革命化,推动党组织扎根乡村,整合了乡村革命资源,积累了宝贵的群众动员经验。
“坚持党的领导保证群众动员的正确政治方向、充分利用基层社会关系顺利开启群众动员工作、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实现动员效用最大化。在群众支持下,党在陕甘地区的农村站稳脚跟,不断巩固与扩大苏区,为根据地的长期存续与土地革命的深入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宋希斌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永葆初心、永担使命。”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书吟认为,南梁精神作为中国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厚的政治智慧、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鲜明的人民立场,将其融入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契合当下时代需求。她建议,面向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制度保障、创新方式方法,促进南梁精神与党性教育的深度融合,使其在全面从严治党中释放持久动能,为党员干部永葆政治本色、服务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实精神支撑。
高校作为文化重地、人才高地和育人基地,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兰州大学致力于用好甘肃红色资源,推动南梁精神融入育人体系,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精神滋养。
兰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李鹏杰表示,兰州大学将继续当好南梁精神研究、教育、宣传的重要阵地,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育人价值,自觉把南梁精神贯穿融入到立德树人全过程,教育引导学生立强国报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南梁精神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逻辑为坚实根基,为新时代党的建设凝聚起广泛共识、强化了理论支撑。南梁精神精准回应并有效破解了新时代党的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党性教育提供了有效实践路径。”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唐斫认为,在新征程上,南梁精神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要将其融入党员干部党性教育,让其在新时代永放光芒。
甘肃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徐建群说:“一部党性教育史就是一部红色基因传承史。南梁精神历久弥新、薪火相传,是激励党和人民攻坚克难、奋发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一定要讲好南梁故事,将南梁精神所蕴含的红色基因和精神养分与党性教育有机融合,使党员干部思想受到洗礼和升华,自觉把革命精神转化为砥砺前行的内在动力,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实践中增长才干、建功立业。”
陇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温金童认为,踏上新的征程,弘扬南梁精神,关键是将南梁精神具体化、形象化、具象化。要学习领会刘志丹、习仲勋等人的创新思维,就要以强本领为抓手,坚决克服本领恐慌,切实提升广大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治理水平。我们要通过南梁精神具象化,从中感悟、汲取强大的信仰力量,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重视培养干部人才,是南梁革命根据地时期实施的十大政策的重要内容。西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张俊豪说,学校是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我们在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要尤为注重把南梁精神等身边的宝贵红色资源挖掘好、传承好、弘扬好,将其纳入思政教育、党史学习、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让南梁精神在校园内外得到有效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
“南梁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崇高的精神品格,是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深入挖掘其理论价值与实践内涵,对于优化党风政风、涵养廉洁生态、一体推进‘三不腐’具有重要意义。”庆阳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崔锦云介绍,近年来庆阳将革命传统教育与廉洁文化建设深度融合,用好南梁红色资源,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廉政文化课程,设计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党性教育实践活动,让党员干部深切感悟革命先辈忠诚为民的初心使命与廉洁自律的崇高风范。
壮阔的征程,永恒的精神。会上,专家学者们用鲜活的事例、翔实的史料深情回顾了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并从统一战线、群众工作、经济建设、武装斗争等方面,对南梁精神的内涵、价值和启示作了专业阐释。大家认为,南梁精神不仅是历史的丰碑,更是时代的火炬,随着对南梁精神研究的日渐深入,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能结出更多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