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染长空
2025年05月12日
字数:1,272
版次:03
一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东部沿海港口相继沦陷,国际援华物资运输通道被日军切断。在此危急关头,西北地区成为中国抗战大后方的重要战略支撑点,而兰州则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西北之枢纽”。苏联援华物资通过新疆进入甘肃,经兰州中转后运往全国各地抗战前线。这条被称为“红色通道”的西北国际交通线,成为维系中国抗战命脉的关键所在。日军对兰州的战略价值有着清醒认识。日本《每日新闻》曾报道:“兰州是中国和俄国之间重要的枢纽。估计有接近100架飞机(半数为俄国制造)长期驻扎在该城市附近的机场……所以切断或者威胁这个所谓的‘红色通道’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不仅仅是消灭这个地区的敌人空军,也是对重庆的蒋介石政权军事和政治的最有力打击。”正是基于这一判断,日军从1937年11月起,对兰州及周边地区展开了长达4年的系统性轰炸。
据《兰州通史》记载,1937年11月至1941年8月,兰州共遭遇日军空袭36次,日军出动飞机676架次,投弹2738枚。轰炸范围不仅限于兰州城区,还波及天水、平凉、陇西、靖远、武威、永昌等古丝路沿线的重点城镇。日机最西曾到达河西走廊中段,对永昌县城实施无差别轰炸。这些轰炸给甘肃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据统计,甘肃省在空袭中直接人员伤亡1426人,损毁房屋24124间,无数民众无家可归。
二
面对日军空中力量的绝对优势,中国空军在抗战初期处境极为艰难。“七七事变”爆发前,中国空军仅有飞行员620名,9个飞行大队、5个独立飞行中队,装备各种飞机296架,但能升空作战的不足一半。而1937年全面侵华时,日军陆航有战机1480架,海航还有1220架,数量是中国空军的9倍!在飞机质量方面,日军装备的九六式攻击机和舰载机都是1936年投产的新机型,性能远超中国空军的老旧飞机——“万国造”。危急关头,苏联伸出了援手。1937年7月16日,国民政府向英、美、法、苏等国递交备忘录控诉日本侵略行为并请求援助。英法等国因欧洲局势紧张采取绥靖政策,德国最终倒向日本,唯有苏联基于战略考量决定援华。斯大林从备战苏德战争角度出发,认为必须维持中国这个抗日“桥头堡”,以避免未来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此外,日俄战争的屈辱记忆也促使苏联决心“报一箭之仇”。
1937年8月中旬淞沪会战爆发的第二天,中国向苏联驻华大使递交军火供给协议草案,请求一个月内支援350架飞机、200辆坦克和236门大炮,同时希望苏联派遣飞行员、航空技师等专业人员。苏联很快以“贷款”方式完成协议,分三期向中国贷款2.5亿美元。9月初,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接到斯大林命令,立即从空军现役部队抽调先进机型和精锐的轰炸机机组人员组成援华航空队。
首批援华航空队员主要来自参加过西班牙内战的空军精英,政治可靠、技术过硬且实战经验丰富。苏联拿出了最新型的伊-15双翼机和伊-16单翼机支援中国,前者擅长低空格斗,后者速度较快。1937年10月22日,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首批人员抵达兰州,后来陆续增加到100余人,约有飞机20架。据《甘肃在全民族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记载,从首批援华航空队到达至1941年苏德战争前后,共有苏联军事顾问、专家等3665人来华,轮流参战的航空队员2000余人,先后组建8个航空兵群,共1235架次飞机飞临兰州。 (连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