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梅瓶
2022年04月13日
字数:1,842
版次:03
 

王家年

  古代梅瓶是传统名瓷,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
  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关于梅瓶的用途,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器腹有“清沽美酒”与“醉乡酒海”的诗句。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因此,梅瓶多制作精美,不但考虑到贮酒容量,还要注意造型优美。
  磁州窑在宋代是著名的民间瓷窑,梅瓶是磁州窑系代表器物。工匠艺人在设计与制作梅瓶时,将人体美的因素融入了梅瓶抽象的形体造型中。瓶体细高,短颈小口,丰肩瘦腹,权衡比例犹如古代淑女,玉立亭亭。黑色的牡丹缠枝纹饰,就像一件漂亮的外衣,在适合着瓶体,使细高的瓶体显得端庄富丽,给人以娴静挺秀而又朴实的美感,显得十分大气。以审美眼光看,瓶体又展现出人体抽象美的含义,因而让人十分喜欢。
  宋代民窑梅瓶,制作成型后,要先在瓶体施一层很厚的白色化妆土,再施加含铁量很高的黑釉,然后用墨笔在上面分割出不同的装饰部位,再在每个装饰部位上勾画出所要装饰的纹样,这时工匠用竹笔划绘出正式的纹饰,再用竹刀剔去纹饰之外的黑釉,接下来再罩一层透明釉入窑烧成,白釉黑花十分明快。
  宋梅瓶是装酒的器具,上博收藏有两件磁州窑梅瓶,瓶体上饰有“清沽美酒”和“醉乡酒海”的字样。由此可知,当时梅瓶是装酒的容器。梅瓶很美,贮酒仍是它首要的实用功能。为了盛酒多,又不失“窈窕淑女”之美姿,制瓷艺人把它最大的直径往上提高,这样加大了盛酒的容量,又不失瓶体优美的形象。美酒美器,让人喜闻乐见。梅瓶上部重大,下部窄细。这样重心较高,日常使用时容易倾倒。为了保持瓶体稳定,制作者在成型时,往往巧妙地将瓶体下部加厚,致使底足厚重不易碰倒,保障了它的实用功能。搬动时,梅瓶形体适合捧在怀里,和置放在安定架上。由于梅瓶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后来人们不再拿它来装酒,而是摆设在家中,供人欣赏。由此可知,陈设瓷是由日用瓷发展而来的。
  最初的陶瓷器皿,是单纯模仿自然形体而成,比如模仿瓜型和葫芦型等等。而后才逐渐依据不同器物的使用功能和制作者的审美意识,来进行独立设计和制作,由低级到高级,由巧的遇合再到熟练的掌握,在反复实践中得到启发,总结出规律制订好程式。梅瓶和其他一些陶瓷器皿,大体上是这样进化而来的。
  宋代梅瓶,以刻绘黑色花纹者为上品。自从邢窑烧出白瓷之后,磁州窑器物上的釉上刻绘和同一时期的红绿彩,应算是白瓷釉上早期的装饰。白瓷最早出现于北齐,经隋至唐,白瓷烧造已成熟。最著名的白瓷窑,当属隋唐时期的河北邢窑。邢窑烧出了如雪的白瓷,从此开创了瓷器釉上彩绚丽多彩的新时代。
  宋梅瓶纹饰题材广泛,常见的有牡丹花卉纹、游龙云纹、山水纹、鱼藻纹,还有世俗人物等。装饰样式有牡丹缠枝式、游龙云纹单独纹样式,还有锦地开光式等。
  宋梅瓶体型一般都较高,在视觉上略有不安定感,装饰部位的分割,就是为了减弱这种不安定感。这样横破竖高,在视觉上就舒服了。几个装饰部位又按主次做宽窄之分和疏密之别。这样的装饰,求丰满求均匀。整体纹样要适合瓶体整体空间,局部纹饰也要适合局部空间,处处讲适合,处处求饱满。纹饰越饱满,瓶体就越显稳重和美观。
  宋梅瓶,从造型到装饰,无不表现出宋代民间工匠的才能和智慧,还有他们那朴实无华的艺术语言。明清两代,梅瓶已成为景德镇的官窑产品。这时梅瓶胎质已完全瓷化,宋梅瓶在材质上应属半陶半瓷。明清梅瓶,形体不像宋梅瓶那么细高,而是略显敦实,立地稳当,口底反转交待非常清楚,瓶体曲线也柔和,且抬肩收腹撇足,有着美男子的气韵,显得振作而生动。
  四爱梅瓶是元代的文物,小口外撇,短颈丰肩,胎白体重,施白釉,上绘青花纹饰,在肩部饰凤穿牡丹,腹部为主体纹饰,有四个菱形开光,内绘“四爱图”,即: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茂叔爱莲,林和靖爱梅、鹤,人物形象生动,下层为一圈变体仰覆莲纹,三层纹饰以忍冬和锦带纹相隔。整体纹饰层次分明,繁而不乱,为进口青料,色彩青翠艳丽。
  明清梅瓶,多以青花纹饰为主,色调雅致。装饰题材多样,常见的有龙凤纹和人物世俗画及山水画等。由于一些文人画家参与绘瓷,致使明清梅瓶文墨气十足。明清梅瓶在工艺制作上要求严格,这是宋梅瓶所不及;而宋梅瓶潇洒自如的风格,又是明清所不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