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鑫与甘肃地质的不解之缘
2021年11月22日
字数:2,537
版次:04
□ 刘志宏
陈鑫(1919—2005),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学系。解放后他辗转在内蒙古大草原和大西北的秦岭、祁连山,开创性地领导了白云鄂博、镜铁山等大型、特大型铁矿的勘探,成绩斐然。作为地质工作者,陈鑫是幸运的。他在镜铁山铁矿和金川铜镍矿的发现与勘探过程中,为甘肃地质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实现了一个地质人为国找矿的夙愿,并与甘肃地质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五”计划期间,因国家建设需要,一批批地质工作者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为国家勘探地下宝藏。1955年2月27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最高国务会议上说:“现在仍是以钢为纲,全国六大区都应有钢铁基地,目前只有西北还没有,使我难以安枕。”4月28日,地质部在甘肃天祝县安远驿成立西北地质局645队,首批工作区域锁定在离河西走廊最近的走廊南山。
1955年8月,645队成立了4个小分队挺进祁连山。年仅21岁的秦士伟被指定由他带领临时小组进入祁连山找矿,这个小组被命名为“秦士伟小组”。10月18日,他们在河谷中找到了“发亮的石头”,经过辨认是铁矿石,后发现了一条赤红色的铁矿露头带,不远处的沟坡河畔长有一丛白桦树,他们便把新发现的铁矿命名为“桦树沟矿”。
为了加快桦树沟铁矿的评价,西北地质局电告东秦岭地质队,抽调在陕北从事地质工作的陈鑫工程师到甘肃支援645队。年仅36岁的陈鑫,长期在地质勘查第一线工作,其刻苦钻研、积极创新、甘于奉献的工作作风和勤学善思、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以及丰富的野外实践经验和宏观技术管理才能,铸就了他干事业的信心和底气。
秦士伟听说陈鑫来了,就带着发现的矿石标本前来请教。陈鑫听完汇报,看过所有的标本之后,决定进山亲自看看。11月15日,陈鑫和秦士伟向附近藏民借了7天的口粮,准备了60个样品袋,由牦牛驮着再度来到桦树沟。他们仔细鉴别、勘察了矿石的成分,发现桦树沟铁矿除褐铁矿外,还有菱铁矿等,初步估量了桦树沟矿的工业价值。后来,陈鑫和秦士伟多次进入桦树沟,有次上山一连跑了15天,他们沿着裸露的矿层,在北大河东侧找到了铁矿转石。又翻山越岭,历尽艰险,爬上壁立于东岸的高山,发现了巨厚的铁矿层,这便是黑沟铁矿床。黑沟铁矿床与桦树沟铁矿床,峙立于北大河两岸,只有2.3公里的距离。中共甘肃省委在听取汇报后,决定将上述矿区定名为“镜铁山矿”。
1955年12月初,西北地质局634队在酒泉成立。老红军卢仁槐任队长,陈鑫任技术负责(总工程师),即刻开展桦树沟矿区地质工作。
在天寒地冻的艰苦条件下,陈鑫组织实施的镜铁山铁矿床勘查大会战开始了。他身先士卒和地质队员一道冒风雪、战严寒、走绝壁、攀悬崖,至1956年3月,他们编写了《肃南镜铁山铁矿检查报告》。第一次描述了桦树沟、黑沟、头道沟矿区矿体特征、矿石质量,并计算了桦树沟矿区东段、头道沟矿区铁矿远景储量。报告结论指出:“镜铁山铁矿经过初步检查,已确定其为规模巨大之铁矿。”西北终于结束了没有大型铁矿的历史。
在陈鑫的领导下,最后完成的工业评价和勘探报告,为酒泉钢铁公司建设提供了关键的资源条件。截至目前,镜铁山地区已经发现了大型铁矿床4处,中型钨钼矿床2处,中型铁矿床4处,中型铜矿1处,中型重晶石矿1处。镜铁山铁矿田已查明铁矿石资源储量达到11.3亿吨。
1986年6月1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和地质矿产部在嘉峪关市隆重举行“钢城的开路先锋”纪念碑落成典礼。1980年,地质部授予634队为“地质找矿重大贡献单位”的光荣称号。
在镜铁山铁矿大规模勘查开发的同时,甘肃永昌又传来发现铜镍矿的好消息。解放初期,镍对我国工业生产特别重要。由于缺镍,1吨进口镍就需要付出73吨小麦和1吨对虾的代价;某国为我国加工制造的火车轮毂因为“减料”少镍,缺少强度,在乌鞘岭刹车时竟然磨损成了半拉轮子。
1958年10月7日,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时任甘肃省祁连山地质队一分队队长的汤中立来到永昌,见到了一些地勘单位和群众报来的“矿石”,其中一块核桃一样大小的矿石,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带着采集的标本和样品到酒泉,向苏联专家扎古敏聂依和祁连山地质队技术负责人陈鑫汇报情况。陈鑫把汤中立带去的标本经过多次观察,想到孔雀石载体黑色岩石要是基性超基性岩的话,这块标本就可能是铜镍矿了。他将标本送到实验室进行铜、镍两项分析,并在送检化验时果断嘱咐:“一定要增加镍的分析。”
仅仅一句话,一句颇有远见、力达千钧的话,就为金川铜镍矿面世提供了契机。
当天下午测试结果显示,铜镍均达到工业品位,其中镍高达0.9%。这就是金川铜镍矿发现时的第一张化验单。当年谁都不曾想到,正是这张写在纸片上的化验单,竟然决定了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城金昌市的诞生。后来,陈鑫多次搬家,在整理书籍时无意中发现的这张化验单居然奇迹般地被保存了下来。1999年5月18日,在金川公司建厂40周年之际,陈鑫将这张整整保存了41年的化验单毫无条件地捐献给公司,现保存在公司档案馆。
看到化验结果的陈鑫兴奋不已,他深知镍的发现对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意义重大。当天他就从酒泉驱车夜行400多公里到达矿点,与汤中立等人布置打井,由此拉开了金川“镍钴工业”的序曲。勘探过程中,陈鑫多次和汤中立深入矿区进行分析研究,最终证实了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超级单体铜镍矿床,一举结束了中国贫镍的历史。
金川矿区的勘探,经过了整整15年。15年总计完成钻探工作量18.88万米,相当于钻透了21.3座珠穆朗玛峰。金川铜镍矿床含有铜、铂、钯、锇、铱、釕等20余种伴生元素。地勘累计探明矿石储量5.2亿吨,镍金属量552万吨,镍金属储量在世界同类矿床中列第三位。
1959年,祁连山地质队出席了第一次全国群英会,受到党和国家的表彰和奖励,受到周恩来总理的关怀和鼓励,他一再说到“甘肃镍矿队是个好队”。1978年8月,该队被甘肃省命名为“大庆式”地质队。1986年6月12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地质矿产部在金昌市金川公园隆重举行了“地质工作纪念碑”落成典礼大会。陈鑫、汤中立,这两个在金川铜镍矿发现和勘探史上永远闪光的名字,作为镍都开拓者的代表,被镌刻在金昌市地质工作纪念碑上。
1980年,在全国地质系统建国三十周年地质找矿授奖大会上,陈鑫被地质矿产部授予“建国三十年地质找矿有重大贡献地质工作者”奖。2005年11月10日,86岁的陈鑫在北京与世长辞。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对国家、对甘肃地质工作做出的重大贡献将永世长存,与甘肃地质结下的的不解之缘将永远在嘉峪关、金昌两座地质纪念碑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