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鼓声中的乡土新韵
2025年09月24日
字数:3,078
版次:01
本报记者 张 柳
榆中县马坡乡河湾村依偎在马衔山北麓山脚,山涧溪水汇聚成河、绕村潺潺流过,故而得名“河湾”。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文化为引领。自2023年起,省政协主动担当、精准发力,选定河湾村作为打造生态宜居和美乡村的示范村。如今,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句句乡音乡韵融汇成乡村发展的经验,一次次创新实践碰撞出乡村文化基因的新解法。这个曾经寂静的山村,正以“塑形更铸魂”的智慧,让乡土文化焕发新生机,为乡村振兴注入深层动力。
文化惠民 厚植民生温度
腊月的河湾村,寒风裹着年味在山间打转,文化广场上却蒸腾着热气。红纸上的墨香还没干透,太平鼓的隆隆声已震落枝头残雪。“过了腊八就是年”。今年1月7日,省政协在河湾村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暨河湾村迎新春活动,来自省、市、县书法家协会会员、农业技术专家、医护人员为村民写春联、送农技、开展义诊活动。
尽管时值寒冬,广场上各个服务台前都围满了人。书法家们铺开大红纸,饱蘸浓墨,笔走龙蛇间。“这副对联送给你,祝你新年快乐!”拿到春联的村民小心翼翼地收好,高兴地说:“这可是一笔一划写出来的春联,可比印出来的好得多哩,这贴到大门上多神气!”医务人员的服务台同样忙碌,他们一边发放健康科普宣传资料,一边耐心解答村民的疑问。“大妈,早上干农活前一定要吃早饭!”医生对前来咨询的老人叮嘱道,还细致地讲解着冬季常见病的防治知识。旁边的农业技术专家则被百合和中药材种植户团团围住,从百合培育技巧到当归育苗要点,专家们一一详细解答。
广场中央,“咚咚咚……”的太平鼓声骤然响起,精彩表演引得观众喝彩连连。榆中县青毛狮子在喧天的鼓镲号角声中登场,威风凛凛。铿锵的锣鼓声刚落,秦腔《天官赐福》的唱腔便响彻广场,“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幸福生活乐呵呵”的唱词,满载着对老百姓的祝福,让不少村民喜笑颜开。
随风飘扬的旗帜与村民们的笑脸相映成趣,省政协主席庄国泰的到来,更让现场的热闹氛围添了几分暖意,他带着新春的祝福,与群众亲切交流,并向受表彰的“星级达标户”“致富带头人”等颁发奖状及奖品,为村民发放取暖炉。庄国泰鼓励大家:“要继续发扬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的优良美德,做好增收产业,用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共同把河湾村建设成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
这样的温暖场景,在河湾村已成常态。省政协将“文化惠民”作为打造生态宜居和美乡村切入点,积极协调省、市、县三级资源开展“三下乡”活动。“和美乡村建设,要坚持标本兼治、内外兼修,不仅要在村庄美化等‘面子’上下功夫,更要在提升乡村文明等‘里子’上费心思,以丰富多样的文化提精神,多向发力扮靓和美乡村。”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负责同志这样说。
德润乡风 筑牢治理根基
翻开河湾村的村规民约修订记录,“尊敬长辈”“和睦邻里”等内容被醒目标出,“红白理事会”制度严格落实,大操大办的陋习渐渐淡出村民生活,简约适度的办事风格成为新风尚。村子的“积分超市”里,肥皂、洗衣粉、食用油等生活用品整齐码放,村民们凭借参与村里公益活动、保持家庭卫生、践行孝老爱亲等行为获得的积分,就能兑换这些物品。“现在谁家里干净、谁孝顺老人,不仅脸上有光,还能换东西,大家的积极性高着呢!”一位村民笑着说。
每年,“星级文明户”“致富带头人”“好孝子”“好媳妇”“好公婆”“好妯娌”等评选活动都会如期举行。评选现场,村民们纷纷推荐身边的榜样,讲述着他们的感人故事。被评选上的家庭和个人,会收到荣誉证书和奖品,事迹还会被张贴在村里的光荣榜上,成为大家学习的典范。“看到别人因为孝顺、勤劳受表扬,咱也得加把劲,不能落后。”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话语里满是向上向善的劲头。
除此之外,村BA篮球赛、“迎新春、送文化、树新风、共建和美乡村”等活动也深受村民喜爱。赛场上,大家挥洒汗水、奋勇拼搏,场下呐喊声、欢呼声此起彼伏;文化活动中,大家一起唱歌跳舞、写春联、猜灯谜,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村庄。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拉近了邻里距离,让大家的心贴得更近。
省政协以“孝道文化”建设为抓手,助力河湾村精神文明建设。无论是“三下乡”活动,还是技能培训、理论政策宣讲,都能看到孝道文化。河湾村还创新运用“红黑榜”机制,对践行文明新风的村民进行表扬,对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有效引导村民规范了自己的言行。
“孝道文化现在深入人心,民风更好了,邻里纠纷变少了,大家相处更和睦了,有问题各让一步,脸上的笑容更多了。”马坡乡人大主席、河湾村党支部书记潘晓峰深有感触地说,“孝道文化在村民心中生根发芽,让我们的村子更加和谐美好。”
按照《榆中县河湾村生态宜居和美乡村建设规划》的初衷,河湾村在基层治理中不贪大求洋,充分尊重老百姓意愿,让群众积极参与进来,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生活在河湾村,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多了,搬弄是非的少了;孝顺老人的多了,忽视长辈的少了;爱护环境的多了,乱扔垃圾的少了,整个村子呈现出一派和谐美好的新景象。
文旅融合 激活发展动能
河湾村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村庄毗邻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兴隆山,距离兰州市区仅40公里,独特的二阴山区地貌和优美的人居环境,为发展农文旅等特色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依托这样的自然禀赋,河湾村深挖森林富氧、冬冷夏凉等旅游资源,推广“生态景点+康养旅游+特色农业+田园艺术”等多元素融合发展模式,让游客愿意来、能玩好、留得住,推动形成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的和美乡村新模式。
在省政协的指导下,榆中县农投、文旅投等部门积极行动,助力河湾村打造民宿集群,引导农户发展餐饮、休闲、旅游等,带动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庭院经济等第三产业发展,为解决农民在家门口就业问题开辟了新路径,让群众的钱袋子渐渐鼓了起来、过上了好日子,也为乡村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和样本。
炎炎夏日,走进河湾村,特色农家乐的小院里坐满了前来避暑纳凉的游客。全村现有10家农家乐,每到旅游旺季,日接待量能达到600人,实现了美丽乡村从建设向经营的转变。村民苏海莲正忙着给游客介绍村里的特色景点,她笑着说:“以前我们靠‘卖产品’,现在靠的是‘卖风景’,我改造自家庭院办的农家乐,每月能增收3000元左右。”她的话语里满是自豪与喜悦。
农文旅融合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完善。省政协结合地方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农民接受程度,紧盯供排水、村社道路等9个方面重点工程,与县乡村同志一道,研究提出32个具体项目,协调相关厅局、社会爱心人士落实项目资金2000多万元。建设过程中,从花钱少、见效快的村庄环境清洁卫生入手,到改水改厕、村道硬化、绿化亮化,再到培育特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坚持先易后难、层层递进,让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这一系列的发展与变化,让河湾村成为了示范带动的新样板。河湾村培育特色种植、文化旅游、庭院经济等新业态,有效带动农户参与和美乡村建设,走出了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新路子。其成功经验不仅辐射带动了全县8个村全面推进和美乡村建设,还吸引了省内外15个县区组团前来观摩学习,为全村上下继续保持改革求变的精气神提供“美丽动力”,也为各地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河湾方案”。
如今的河湾村,太平鼓声里能听见发展的节奏,孝道文化里藏着振兴的密码。从腊八节的春联墨香到四季不断的文化活动,从传统美德的传承到文旅产业的兴起,这个小山村用文化的力量证明:乡村振兴,既要金山银山的“形”,更要乡风文明的“魂”。而省政协的精准指导与助力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河湾村更长远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