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智”汇河湾催新绿
——省政协助力榆中县河湾村人才振兴工作综述
2025年09月22日
字数:3,062
版次:02
  

本报记者 张 柳

  天刚蒙蒙亮,榆中县马坡乡河湾村的田埂上,便留下农人足迹。百合种植户王成贵双手沾满橙红色花粉,不停地在大棚里穿梭,认真查看百合长势。劳作间隙他直起腰,拍掉手上的花粉,脸上漾着笑意:“我以前就种百合,全靠自己琢磨,病虫害一来就慌了神。自从村里来了专家,我参加了培训,不仅地里病虫害少了,产量也提高了。”说着,他掏出手机,点开“河湾村农业技术指导服务群”:“看,我们种植户都入了群,大家拍个照片说出问题,专家就会提出建议。”
  这一幕,正是省政协助力榆中县河湾村人才振兴工作的缩影。从专家田间传技到本土能人崛起,从产业瓶颈突破到村民腰包鼓起来,马衔山下的小村庄正以人才为引擎,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加速前行,书写出“人才赋能产业,产业带动增收”的新篇章。
  

汇聚各方力量搭建人才“引凤巢”

  河湾村的蜕变,始于一场精准的“智力下沉”。2023年,省政协选定这里作为联系包抓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并明确提出要将其打造为“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的生态宜居和美乡村示范村”,充分发挥智力密集、人才荟萃的优势,开启了一场跨越城乡的“人才对接”行动。
  “乡村振兴,技术是硬支撑。”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负责同志这样说。为破解河湾村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省政协农业委牵头构建了“行政+技术”双轮驱动机制:协调省农业农村厅、省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和榆中县农机中心有关专家教授,成立了省、县两级产业发展技术指导专家组,重点负责中药材、高原夏菜和百合特色产业发展。这些专家,不仅带来了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更带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务实态度,在河湾村的田埂上扎下了根。
  省政协委员、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刘国汉是这场行动的“领头雁”。他充分发挥省政协农业界别委员工作室的平台作用,组织农科专家深入生产一线。“作为农业界别政协委员,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是我的职责。”在他的统筹协调下,专家团队围绕种、管、收、贮、运等农业生产全链条,开展“面对面”问诊、“手把手”教学,大力推广药剂浸苗、生物菌肥土壤改良、重大病虫害应急防控等绿色生产技术,助力建设了河湾高寒山地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从根本上提升农作物品质和产量。那些曾经存在于实验室的技术,如今成了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致富工具”。
  省农科院研究员李继平的日程表,是这支专家队伍忙碌的缩影。“昨天我在临洮做培训,今天赶来河湾村看看地里的情况,明天还要去定西开会。”李继平刚下车就径直蹲在当归田里,手指拨开土壤查看根系,“当归种植,种苗处理是第一道关。”他从土里捻起当归种苗,对着围拢来的农户讲解,“你们看,曹生宝的种苗处理就很规范,最开始用药剂浸苗后,当归就能长大长好。只有从源头把控品质,才能种出符合GAP标准的好药材。”这次进村,李继平和团队带来了各类生物菌剂和防治药品,装满了越野车的后备箱。他常对身边的年轻研究员说:“技术好不好,不是实验室说了算,是老百姓的亩产和收入说了算。”
  在政协委员和专家们的持续助力下,河湾村产业格局悄然改变。示范园里,曾经困扰村民的当归抽薹、百合种子退化、高原夏菜连作障碍等难题逐一破解;田间地头,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村民们说:“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靠科学,心里踏实多了。”
  

培育本土人才 激活发展“源动力”

  “人才振兴不能只靠‘城里专家’,更要培养‘本土能人’。”河湾村党支部书记潘晓峰深有体会。
  在省政协的指导下,村里实施“乡情回引+能人回归”工程,通过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乡贤茶话会等方式,唤醒村民建设家园的内生动力,让更多“土专家”“田秀才”在乡土大地上崭露头角。
  当归种植户曹生宝,就是“本土人才”的典型。他骑着农用三轮车来到地头,车上装着从专家团队那里领到的生物菌剂。“以前我在外地打工,虽说也能赚钱,但还是没有在家门口赚钱好。”望着五亩当归田,曹生宝眼里满是干劲,“这几年村里来了专家,手把手教技术,我就辞了工回家搞高原夏菜、中药材种植。”去年,在省政协的牵线下,他种的当归通过订单销售全部售罄,收入达5万元。“现在农闲时,我还会去打短工,但挣得钱全投回地里,就想把这事业像小石子滚成大石块一样,越做越大。”如今,曹生宝不仅自己成了种植能手,还带动周边农户跟着学技术,成了村里的“技术二传手”。 
  在河湾村,像曹生宝这样的“新农人”越来越多。村里通过培养家庭农场、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乡村治理、文旅推广等五路带头人,让更多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现如今,外出“乡贤”“能人”和退役军人等优秀人才充实了村干部后备人才,借助村BA篮球邀请赛、南山秧歌非遗表演、特色产业观摩会、农博会等,吸引了越来越多“新农人”“土专家”“田秀才”参与到河湾高寒山地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的建设中,以“产业链”补强了“人才链”。
  村党支部的“人才台账”上,记录着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2023年以来,随着村庄面貌日益改善,12名大学毕业生先后回村创业,外出务工人员逐年下降至总人口的20%,村里的人气变得更旺了。
  村民王成贵就是其中之一,他不仅自己钻研百合种植技术,还牵头成立了中药材合作社,承包流转土地180亩,年收入增加了15万元。“以前村里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都愿意回来干。”王成贵说,“家门口能挣钱,谁还愿意背井离乡?大家都比着学技术、比着带乡亲,村子越来越好啦。”
  

发挥人才作用 拓宽增收“致富路”

  “引才、育才,最终要落到用才上。”省政协农业委负责同志这样说。在持续助力中,省政协着力搭建干事创业平台,让人才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推动河湾村从“输血”向“造血”跨越。
  走进老板娘陈小琴的农家乐,庭院里的荷包花、绣球花竞相绽放,菜园里的西生菜、番瓜鲜嫩欲滴,迷你温棚里的辣椒正开着白色小花。“以前想都不敢想,我家能开起农家乐。”陈小琴擦着餐桌说,“那会儿村里路不好走,上下水也不通,谁愿意来?”
  在省政协的帮扶下,村里打通了上下水,硬化了路面,统一修整了房屋外立面。于是陈小琴把自家房子改成民宿,营业后发现这门生意能做:“7月和8月是旺季,月收入能有五六千。来家里的客人最爱吃地里种得菜,现摘现炒,干净又新鲜。”
  农家乐的红火,是河湾村“农旅融合”的一个侧影。在省政协的协调下,县农投、文旅投等部门联手打造民宿集群,引导农户发展餐饮、休闲、旅游等三产服务业,解决了农民在家门口就业问题,群众鼓起了钱袋子、过上了好日子。
  农业产业的提质增效,更让村民尝到了人才带来的甜头。通过省政协在省农科院设立的农业界委员工作室,专家们解决了一系列田地里的“卡脖子”问题。当归抽薹率显著下降,百合亩产提高,高原夏菜连作障碍得到有效破解。其中,当归亩产由2023年150斤增加到2024年的600斤,亩均收入达到了2万元,使种植户切身感受到了农业科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增产增收效果。
  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村民的观念里。在专家指导下,村民们开始讲究中药材GAP种植,从源头上把控中药材品质。曹生宝说:“现在种当归,跟以前完全两个样,每一步都有讲究。”村里还成立了农机农技专业合作社,统一采购农资、统一技术标准、统一销售产品,抱团发展的意识越来越强。
  傍晚时分,劳作了一天的村民们享受着马衔山下的闲适时光。大家聚在一起,有的讨论专家建议的内容,有的分享生物菌剂使用心得,孩子们在一旁追逐嬉戏。远处的高寒山地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里,夕阳洒在当归田上,勾勒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焕然一新的河湾村,以实践印证出了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在省政协的精准助力下,越来越多的智慧力量扎根这片土地,用实干与担当浇灌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绚丽之花,使乡村振兴的号角在山间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