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绿田奏欢歌
2025年09月19日
字数:3,253
版次:02
本报记者王 钊
编者按 今年是我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地处中国西北部的甘肃省,曾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从拉开新时代脱贫攻坚序幕,到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积极推进乡村振兴,过去十年间,甘肃发生了巨变。在“苦瘠”褪、“甘味”来的生动实践中,始
终活跃着政协人的身影。
十三届省政协自履职伊始,就聚焦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不懈做好抓点示范
工作,把榆中县河湾村作为生态宜居和美乡村示范村进行建设,这既是省政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举措,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遵循“当年起步、第二年攻坚、第三年完善”的工作思路,自2023年至今,经过三年抓点示范,河湾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群众过上了现代化高品质生活,“开门就是花园、全村都是景区”的愿景已然成为现实。
从即日起,本报将通过系列报道,全景展现在省政协助力帮扶下河湾村的幸福蝶变。
马衔山下、兴隆河畔,处处升腾着生机与希望。
绿油油的高原夏菜长势喜人,温室大棚内种苗茁壮成长,精品民宿窗明几净、农家乐厨房中飘来的饭香沁人心脾……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2023年,省政协在榆中县河湾村启动生态宜居和美乡村建设。三年来,依托当地特色资源,着力推动高寒山地生态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加速河湾全面振兴步伐。
因地制宜谋划特色产业发展
河湾村海拔2600米,年平均气温仅3.2℃,是名副其实的高寒地区,这里地处兴隆山自然保护区林缘区,具备生态良好、水土洁净、日照充足、病虫害少的生态资源禀赋。2023年3月,省政协主要领导带队来到河湾村调研,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倾听群众的心声与期盼,精准把脉村情民意。
“要把产业振兴作为先手棋切入点,以系统思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要做好‘土特产’文章,大力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全链条升级、全环节增值,更好地把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更好地将推动产业发展与实现农民增收增产结合起来,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和发展能力。”
……
在前期深入调研并广泛征求当地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由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牵头,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谋划建设河湾村高寒山地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按照规划,园区分为良种繁育、科技试验示范、农业机械化、有机农业、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五个板块。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高原夏菜和中药材良种繁育、测土配方、水肥一体、模式化栽培、标准化种植、精深化加工、品牌化销售为重点,集成现代实用技术、现代装备、现代设施为一体,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推动高寒山地特色优势产业绿色转型、提档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带动当地群众依靠产业增收致富。
“我们紧盯现代农业这个方向,按照省政协主要领导的指示,让农民直接参与进来,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机具、新机制组装配套,通过现代理念、标准和方式把特色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省政协农业委主任李旺泽说。
为了让农民深度参与、实现持续稳定增收,通过反复调研论证,园区实行“政府补贴、强化服务、农户自建、自主经营”的模式,对入园农户采用“政府补贴+农户自筹”各一半的方式建棚,大棚归农户所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这种机制解决了以往企业建园与农民农业生产两张皮的痼疾,真正让农民参与进来并成为主体,责权利统一,极大地调动了积极性。”榆中县政协副主席白炳升说,今年新建的26个智能大棚,由11户致富能手按此模式自主经营管理,收益扣除流转费后全归农户。
如今的河湾村,建设了30亩标准化蔬菜种苗繁育基地,年产优质种苗2000万株,150亩百合、中药材良种基地和500亩高寒生态农业产业园。按照“抓河湾、带马坡、促全县”的目标要求,马坡乡以河湾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村,建成千亩中药材和高原夏菜两个绿色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一个百亩优质百合种球繁育基地和50亩有机标准化示范田,不仅解决了当地村民产业致富的问题,还有效带动了周边2个乡镇、36个行政村发展冷凉型蔬菜和中药材种植,年产值突破3.2亿元。
科技赋能让产业发展向“新”提“质”
科技助力,能让农业发展更有活力。今年4月,一场由省政协组织的技术培训推进会在榆中县马坡乡河湾村高寒山地现代特色产业示范园区里举行。听闻农技课送到了田间地头,老师还是农业领域的专家,马坡乡23个行政村的200多名农民“学生”早早赶来听课。
“百合种植要注意土壤消毒和病虫害防治,这样才能保证产量和品质。”专家们耐心地向村民们讲解百合种植的要点。
“当归栽植前浸泡种苗15到30分钟;栽植后,要做好田间排水,防止沤根……”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李继平对大家提出的问题一一耐心解答。
专家的讲解让河湾村种植户曹生宝受益匪浅。他今年在大棚里育了1.5亩百合苗,“以前全凭自己的经验种,现在有农技专家支招,心里更有底了。”曹生宝说。
在省政协的组织协调下,河湾村组建了省、县两级产业发展技术指导专家组,创建了技术集成示范的园区平台,为入园农户和示范片带提供全过程、菜单式的技术服务,建立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服务机制。
8月初,记者在河湾村看到,一座座现代化温室大棚鳞次栉比,棚内百合苗破土而出,工厂化的当归育苗茁壮生长。
在每座大棚门口都有一块绿色牌子,上面标注着该大棚的编号、种植模式、行政协调、技术指导、种植农户等信息。
“产业园区采取‘行政+技术’双轨运行机制。”榆中县马坡乡党委书记祁辉介绍,每座大棚均由一名县农技人员提供技术指导、一名村行政人员负责组织协调,及时解决农户产业发展中的急难愁盼。
种子种苗缺乏、抽薹率高、水烂病易发等曾是当地当归种植的“老大难”问题。对此,园区开展了当归优质种苗工厂化繁育试验。“去年在示范基地上,当归亩产由原来的150斤增加到600斤,经检测各项指标均达到优质绿色标准。”榆中县农技中心正高级农艺师孙新荣说。
针对百合种球严重退化、生长周期长的难题,园区开展“百合鳞片包埋”和“小鳞茎种球快繁”技术攻关及示范,有效解决了品质退化问题,将生长周期由7年缩短至5年。
参与技术指导的榆中县政协副主席白炳升说,“如今百合育种时间大大缩短,品质也有了提升。这对农民和产业发展来说,难能可贵。”
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
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既要坚持走好差异化特色化产业发展道路,也要着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在省政协组织下,部分有意愿开设农家乐的村民代表前往浙江“千万工程”示范点考察。“亲眼看到人家村子搞得那么漂亮,农家乐生意红火,一下开了眼界,也长了见识。”村民刘银业深受触动。
在省政协的帮助和各方面项目资金支持下,刘银业的愿望逐一实现:自来水通到灶台,水冲式厕所取代旱厕,清洁便利的太阳能暖气替代了烟熏火燎的煤炉。他家焕然一新的面貌,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示范样板。
在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多年来靠着务农、打工谋生的陈小琴夫妻俩,也开始了发展“转型”。
“去年村里为我们家免费翻盖了房顶,对房屋外墙进行了粉刷,为了鼓励我们开设农家乐,还为我们免费建了一个观景台,现在环境好了,自来水也通上了,我们可以放心地把农家乐做起来,让特色饭菜留住来兴隆山、马衔山、分水岭玩的游客。”谈起今后的打算,陈小琴眼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我们的特色是时令蔬菜和特色面食,你看外面的蔬菜园,虽然只有1亩地,可种着20多个品种呢。”陈小琴说,农家乐5月份开业以来已经收入了3万元。
在省政协的指导下,河湾村充分挖掘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露营、农家乐、庭院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由榆中县现代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引入市场化运营模式,建成了“云隐河畔”精品民宿,试营业游客就络绎不绝。目前,全村已有10余户农家乐开门迎客,昔日观望的村民纷纷投身其中。
产业振兴,是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如今的河湾村,正在聚力蝶变,在特色产业的引领下,一个乡村宜居宜业、村民安居乐业,有内涵、有品位、有活力的和美乡村图景已经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