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引领聚合力 协商小院焕新颜
2025年09月03日
字数:1,333
版次:02
“一场丧事,流水席连摆七天,光鞭炮就花了上万块!”宁县瓦斜乡原沟村村民张老汉谈及过去的习俗仍心有余悸。铺张浪费、攀比成风,沉重的“人情债”让许多家庭喘不过气来,面对根深蒂固的陈规陋习,在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瓦斜乡政协委员工作站主动作为,将“助力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列为年度重点协商议题,依托协商议事会职能,拉开了基层治理赋能增效的序幕。
“我们也想简办,可别人家办得风光,自家太寒酸怕被笑话。”村民李大嫂的顾虑,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村干部则坦言“管多了村民反感,不管又难刹歪风”,陷入两难。最终形成的调研报告清晰显示:超八成村民对红白事大操大办不堪重负,却困于“面子”难脱身,而缺乏具体可操作的村规民约,是问题的核心。这份带着“泥土气”的调研成果为后续协商议事找准了“靶心”。
“乐队请几班合适?”“酒席标准多少大家能接受?”“份子钱能不能设个上限?”……委员们带着调研时记下的群众疑问,把具体问题一个个摆上台面。他们既当“倾听者”,又当“引导者”,帮大家算“经济账”“人情账”,在你一言我一语的真诚沟通里,共识慢慢凝聚起来:丧事时间压缩至3天、宴席每桌标准不超300元、不请商业演出……这些凝聚着集体智慧的条款,被郑重写入修订后的《原沟村红白事办理指导标准》。从“各说各理”到“共守一规”,协商议事会的职能在小院里充分释放,而这一切的有序推进,离不开乡党委为协商民主提供的坚实保障。
同时,在乡政府的配合下,村里在村务公开栏和村民微信群定期公示红白事办理情况,谁按新规办了、省了多少钱,一目了然,监督跟着规矩走。原沟村德高望重的老党员陈伯去世,家属主动按新规简办丧事,没摆流水席、没放鞭炮,办完比往年同类事省了近2万元。“省心、省钱、省力,这样办挺好!”陈伯儿子的话,在村民中传开了,也让大家心里的“秤”慢慢偏向了新规。
短短数月,变化实实在在。原沟村红白事平均花费下降约40%,每户均节省万余元。村民从最初的疑虑,到如今主动按新规办事,思想观念的转变里,藏着协商议事的力量。
从一场场入户走访到一次次小院协商,再从一份新规落地,瓦斜乡的实践藏着基层治理的“密码”。如今,“协商小院”的星火渐已燎原,文明新风正沿着乡路村道,吹进更多村民的心里,也为基层治理写下了“多方共商、合力共治”的高质量答卷。 (王亮 胡潇)
党委掌舵定向,深察民情找症结
移风易俗需精准发力,而精准的前提是摸清“家底”。在乡党委的统筹指导下,瓦斜乡委员工作站组织政协委员联合民政干部、村干部,用一个月时间走遍全乡8个村。大家搬着板凳坐在村民院坝开起“板凳会”,挨家挨户入户走访,还设计了细致的问卷调查,只为把群众的真实想法、实际难处一一记下。“我们也想简办,可别人家办得风光,自家太寒酸怕被笑话。”村民李大嫂的顾虑,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村干部则坦言“管多了村民反感,不管又难刹歪风”,陷入两难。最终形成的调研报告清晰显示:超八成村民对红白事大操大办不堪重负,却困于“面子”难脱身,而缺乏具体可操作的村规民约,是问题的核心。这份带着“泥土气”的调研成果为后续协商议事找准了“靶心”。
协商小院搭台,多方共议定新规
找准症结后,在乡党委的协调下,委员工作站迅速在原沟村“协商议事小院”搭起平台,一场由政协委员、乡政府代表、红白理事会成员、村民代表组成的“四方协商会”热热闹闹地开了起来。“乐队请几班合适?”“酒席标准多少大家能接受?”“份子钱能不能设个上限?”……委员们带着调研时记下的群众疑问,把具体问题一个个摆上台面。他们既当“倾听者”,又当“引导者”,帮大家算“经济账”“人情账”,在你一言我一语的真诚沟通里,共识慢慢凝聚起来:丧事时间压缩至3天、宴席每桌标准不超300元、不请商业演出……这些凝聚着集体智慧的条款,被郑重写入修订后的《原沟村红白事办理指导标准》。从“各说各理”到“共守一规”,协商议事会的职能在小院里充分释放,而这一切的有序推进,离不开乡党委为协商民主提供的坚实保障。
委员带头践行,新风落地见实效
新规的生命力在执行,而执行的关键在引领,委员工作站发动委员们带头签订遵守新规的承诺书,还主动动员亲属按新规办事——委员王大姐的侄子办婚事,她第一时间上门沟通,最终宴席按300元标准办,随礼也控制在50元内,成了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例子。同时,在乡政府的配合下,村里在村务公开栏和村民微信群定期公示红白事办理情况,谁按新规办了、省了多少钱,一目了然,监督跟着规矩走。原沟村德高望重的老党员陈伯去世,家属主动按新规简办丧事,没摆流水席、没放鞭炮,办完比往年同类事省了近2万元。“省心、省钱、省力,这样办挺好!”陈伯儿子的话,在村民中传开了,也让大家心里的“秤”慢慢偏向了新规。
短短数月,变化实实在在。原沟村红白事平均花费下降约40%,每户均节省万余元。村民从最初的疑虑,到如今主动按新规办事,思想观念的转变里,藏着协商议事的力量。
从一场场入户走访到一次次小院协商,再从一份新规落地,瓦斜乡的实践藏着基层治理的“密码”。如今,“协商小院”的星火渐已燎原,文明新风正沿着乡路村道,吹进更多村民的心里,也为基层治理写下了“多方共商、合力共治”的高质量答卷。 (王亮 胡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