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仰之路上寻找光明
2025年09月01日
字数:1,186
版次:04
李庆林

著名军旅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贵祥出版的这本书包含《走出草地》和《将军远行》两部中篇小说,分别以全新的视角和传统小说创作手法,诠释了烽火年代中国军人信仰之路的——“走”与“行”。《走出草地》中,以红军某宣传队为切入点,以一个大家眼中的富家子弟高一凡为主线,情节起伏生动,张弛有序。《将军远行》中的副军长李秉章,率领将士抵御日寇。这位将军的原型人物是仵德厚,台儿庄战役中的敢死队队长。
诚如作者徐贵祥在序言中所说:“小说是虚构的,但是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虚构的人物是无本之木,任何一个虚构的人物和故事都是由真实的生活搭建起来的。”
红军某宣传队队长韦芷秋在带领宣传队战士一次一次完成任务过程中,结识了纨绔子弟高一凡。此人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系统学过戏剧等专业。这个纨绔子弟自愿跟随红军宣传队的原因竟然是觉得宣传队的文艺表演不够专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喜欢宣传队中的才女方圆。经历了他与战友间的相互误解、相互排斥后,宣传队跟随大部队进入了艰难的“走草地”阶段。眼见有战友饿死途中,目睹挑夫何连田濒临饿死也绝不偷吃一口,高一凡也深受震动。他想方设法得来20多斤白面,大多分给战友,自己并未吃多少。大家慢慢接纳了高一凡,并逐步觉得他单纯而简单。他由对红军好奇和同情的心态,逐渐转化为融入,虽做出一些荒唐事,但他本真、善良、开朗的性情也感染着其他同志。
高一凡这一视角非常新颖,直到上级决定让他留在机关不再担任宣传队副队长一职时,他依然保留着一丝“纨绔”习性。
徐贵祥自言,他创作许多长征题材,都源于受命为秦基伟将军整理回忆录。他谨记秦将军的一句话“人活着就是一口气,只要这口气还在,就要往前走”。他说:“秦基伟将军的这口气,不仅伴随着他走向信仰之路,走过了一个中国军人辉煌的历程,也成了我从事军事文学创作的动力源泉。”
那位台儿庄战役的敢死队队长仵德厚,率领几十名战士突入日军敌阵,九死一生。他凭借赫赫战功,逐渐升为师长。抗战胜利后的十多年里,他放羊、种地、搬砖,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被当地政府注意和重视。而小说《将军远行》中的李秉章,正是作者受仵德厚的故事启发,创作而成。李秉章和他的将士,面对日寇时,毫无惧色,感天动地地奋力厮杀。抗战胜利后,他失踪了。作者徐贵祥兴许因个人情感,不愿把将军写死,他创作过程中,对这些抗日将士已饱含浓浓的真挚之情。
战争固然残酷,文学理应温暖!仵德厚将军活到了97岁高龄,徐贵祥觉得,就在小说里给李秉章将军留一些悬念,留一些美好期许吧!
《走出草地》里,当这个“走”完成后,幸存下来的红军将士,真的太不易了!他们身上的高贵品质,折射出长征的力量,远远超越了死亡、苦难、绝处逢生和苦尽甘来。《将军远行》中,将军远“行”而去,去继续探寻信仰之路的明与暗……
弘扬和传承革命历史,达成红色温暖的“集体记忆”,使之凝聚为一份民族自信,正是徐贵祥创作战争题材的用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