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把“委员作业”写在产业振兴的田野上
——通渭县政协委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小记
2025年08月11日
字数:1,414
版次:01
 

通讯员 蒲旭红王斌强

  盛夏时节,走进通渭县的田间地头,一派生机勃勃的产业发展景象映入眼帘。在李家店乡金银花种植基地,农业界政协委员与群众一起探讨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在鸡川镇苹果产业园,科技界政协委员手把手指导果树枝条修剪。在常家河福兴德合作社,刘振国委员为农产品销售出谋划策……这是通渭县政协组织委员下沉一线联系服务界别群众、助力产业发展的生动写照。
  今年以来,通渭县政协创新履职方式,组织委员走出会议室、深入生产一线、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品种改良、产业规划等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政”能量。
  

下沉一线摸实情 精准把脉开良方

  “自从政协委员来到咱们村,中药材种植有了技术指导,销路也不愁了!”陇川镇新林村村民魏大伯说。
  “以前我们更多的是在会议上提建议,现在直接到田间地头解决问题,感觉履职更实在了”。农业科技界委员陈彦鹏感慨道。
  通渭县政协打破传统履职模式,按照“专业对口、就近就便”原则,将126名委员下沉编入18个乡镇委员工作站,实现乡镇全覆盖,推动县、乡、村三级贯通的“通事商”协商议事体系建设。委员们每季度至少2天深入联系点,通过“田间会”“院落会”等形式,收集社情民意信息,形成产业发展类提案,其中《关于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业的建议》《关于推进金银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等13件提案被列为重点提案,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县政协主席会议成员领衔督办。
  

科技下乡解难题 精准帮扶促增收

  “今天听了几位专家的讲解,对黄芪种植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在种植管理和施肥方面,委员们讲得很透彻,让我们对种植黄芪更有信心了。”第三铺乡三铺村党支部书记谢吉强看着自家田里长势喜人的中药材,脸上满是笑容。
  “委员们不仅带来了技术,更带来了发展思路。”第三铺乡副乡长颉小蕾说。
  “今年初,县政协组织农业科技界委员成立“科技助农服务团”,采取“1+N”组团式帮扶模式,深入全县18个乡镇的产业薄弱村,开展“点单式”技术服务。”县政协农业科技界委员、县农技中心主任王小玲说。
  在常家河镇小庄村,委员们发现当地胡麻种植品种老化、管理粗放,立即联系省农科院引进抗旱高产新品种,并推广科学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使亩均产量提高30%以上。在第三铺乡郭山村,针对马铃薯晚疫病高发问题,委员团队推广“黑膜覆盖+水肥一体化”技术,帮助农户减少农药使用,提高商品薯率,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同时,向农户发放种植知识手册、农资等实用物资,确保技术指导“干货”与生产保障“实物”同步到位。
  

凝聚共识促和谐 精准服务惠民生

  在鸡川镇苟岔村,一场围绕果园管理的技术培训和协商议事活动正在田间地头进行。农业科技界政协委员和林果专业技术人员在果园授课,手把手指导果农修剪果树枝冠,讲解果树管护要点。
  “专家委员讲得很实用,我都听懂了,对我帮助很大,今后对果树修剪、施肥、病虫防治等关键技术心里更有底了,为农业界的政协委员点赞!”老果农苟大伯高兴地说。
  “魏委员,村里能不能再增加一条产业路?”“留守老人就餐吃饭难,能帮忙反映不?”面对村民的诉求,委员们一一登记在册,共收集到种养殖技术培训、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产品销路等信息46条。发展共识在面对面的交流中不断凝聚,委员们既当“宣传员”又做“服务员”,真正扛起“落实下去、凝聚起来”的政治责任。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我们将继续深化委员下沉工作,推动履职触角向基层延伸、向产业聚焦,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政协智慧和力量。”县政协相关负责同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