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芳华埋骨处 湘女忠魂归故里
2025年07月14日
字数:2,476
版次:03
郑学富


在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的展柜里,陈列着一把匕首,长23厘米,宽3厘米,匕首柄一侧脱落,刀尖有损坏,为三级革命文物;匕首的主人叫刘守玟,在展柜的上面陈列着她的一幅照片。照片长6厘米,宽5.5厘米,有明显的水渍,且严重折痕,也是三级革命文物。照片上一位清纯秀丽的少女斜躺在一棵大树前的草地上,一双黑眸波光潋滟,凝视着前方,充满着憧憬和理想,那张充满稚气和甜美笑容的脸庞,就像一朵绽放的百合。这两件文物向人们讲述着烽火岁月里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
女兵香消玉殒
1938年4月,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陈塘村前的桃花开得特别红艳,像被鲜血染红。一大早,村长就来到陈大嫂的家里,让她把东屋腾出来,有前线下来的伤兵要住在这里。当年28岁的陈大嫂是个积极分子,接到任务后,把东屋拾掇的干干净净。午后,民夫就抬来五六个伤兵,其中有一名模样清秀的年轻女兵。陈大嫂看到这位女兵秀丽的脸庞苍白得一丝血色都没有,秀发遮盖下的一双大眼睛紧闭着,胸前的衣服已被鲜血浸透。民夫向陈大嫂讲述了女兵的英勇事迹。
女兵今年才18岁,是战地服务团的成员。一天,中国军队在台儿庄运河以东与日军突然遭遇,战斗极为激烈,日军在大炮、坦克的掩护下,疯狂地向中国军队阵地进攻。中国军队凭借简陋的工事向敌人反击,他们用集束手榴弹炸毁日军的坦克,有的战士抱着炸药包跃出战壕与日军的坦克同归于尽。日军凭借优势的装备一步步靠近中国军队的阵地,战士们枪上刺刀,纷纷跃出掩体,与日军展开了肉搏战。中国军队的一位连长身先士卒,勇猛异常,一连刺倒五六个日军后身受重伤。就在这危急时刻,一位女兵奋不顾身冲上前去,抢救受伤的连长。这时,一个日军偷偷地摸上来,举起枪刺猛地刺向连长的腹部,连长顿时血流如注,栽倒在地。女兵见状,义愤填膺,举起一块石头向日军头部猛砸,日军脑浆迸裂。可就在这时,一颗流弹击中了她的胸部,女兵顿时昏迷过去……
晚上,女兵苏醒过来,她看着守护在身旁的陈大嫂喃喃自语。陈大嫂连忙端起一碗热气腾腾的鸡汤喂她,女兵喝了几口,清醒了许多,问道:“我是在什么地方啊?”陈大嫂轻声对她说:“这里是后方,你就安心的养伤吧。”可是,由于女兵伤势过重,加之缺医少药,女兵的枪伤越来越严重,生命垂危。陈大嫂一直守护在旁边。然而由于失血过多,当夜,女兵走了,她那灿烂的微笑永远定格在18岁中。
陈大嫂含着泪把女兵的遗体装殓好,在乡亲们的帮助下,把女兵埋在村东的乱葬岗上,并在坟前插上一支柳条作为标记。
不久,徐州沦陷。陈大嫂还没来得及将信寄出,就加入了逃难的队伍。在出逃前,她将信和照片藏在室内用秫秸做成的夹墙里,可是等到秋天,她逃难回来后,因房子漏雨受潮,一个夏天已把信封、信纸全沤烂了,字迹已无法看清。而那张照片虽已泛黄但仍可见女兵的模样。由于想不起详细地址,陈大嫂一直未能完成女兵的遗愿。在以后的日子里,陈大嫂每年清明节都要到女兵的坟前祭奠。
奶奶的叮嘱
日月如梭,57年过去了。1995年,当年插在坟前的那支柳条已长成参天大树,郁郁葱葱,当年的陈大嫂已成为85岁的老奶奶。陈奶奶的身体每况愈下,可是女兵的嘱托时时萦绕在她的心头,成了她的一块心病。她在弥留之际,把在徐州一所中学教学的孙子陈开灵叫到跟前,反复叮嘱道:“清明节千万不要忘了去给女兵上坟,每年都要去。你在城里工作,认识的人多,一定要想办法找到女兵的家。”陈开灵发誓要完成奶奶的遗愿,他来到徐州档案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查阅档案资料,可是都杳无音信。
2004年,好心人王家金得知这件事后,把女兵的照片复印200多份,发出了寻找女兵家人的启事。山东、江苏、湖南的新闻媒体都刊登了这一消息。湖南的《潇湘晨报》刊登了女兵的照片和事迹介绍,三湘大地沸腾了,人们都在为寻找女兵而奔波。在长沙,一位90多岁的老人黄莼拿着报纸,指着照片,流着热泪说:“刘守玟,我的同学。”封尘了66年的谜团终于有了答案。
刘守玟出身于湖南汉寿县一个富裕家庭,1935年考取长沙女子中学。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军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华大地,刘守玟尽管是一名文弱的女中学生,但是她热血沸腾,报名加入了由女兵作家谢冰莹组织的湖南省妇女战地服务团。
1938年4月中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在湖南的第22军驰援台儿庄,军长谭道源立即率部奔赴鲁南前线。湖南妇女战地服务团也跟随22军出征,18岁的刘守玟瞒着父母家人,跟随部队行动,于5月初,千里迢迢来到了战火纷飞的鲁南台儿庄。
第22军奉令编入孙连仲的鲁南兵团序列,受前敌总指挥汤恩伯指挥,在台儿庄东南防守。5月10日进入阵地后,即发生激烈战斗,22军武器装备低劣,而日军倚仗武器精良,火力强,并有空军配合,发动一次又一次的疯狂进攻。双方反复拼杀,直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刘守玟和服务团的队员们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战地救护中。她多次冒着枪林弹雨,深入到前沿阵地,抢救运送伤员,以致后来伤重身亡。
女兵回家
2004年7月6日,卢沟桥事变67周年前夕,湖南派人来到陈塘村东的刘守玟的坟前,洒下了从家乡带来的黄土和清泉,他们要接女兵回家。陈塘村的父老乡亲们闻讯赶来,举行了隆重的仪式,为女兵送行。女兵遗骸回到湖南后,被安葬在长沙烈士陵园。同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73周年,《黄河大合唱》那激越昂扬的旋律响彻在湖南长沙烈士陵园,人们在为魂归故里的女兵举行立碑仪式。湖南省著名历史学家何光岳老人朗诵着自己撰写的《祭抗日英雄湘女文》:“呜呼湘女,生而为英,死则实苦。当神州之多敌,遇日寇之狼虎,侵我半壁江山,杀我万千男妇……呜呼湘女,魂兮归来,英灵千古。”
在陈塘村刘守玟坟茔的遗址上,陈开灵、王家金立下了一通纪念碑,镌刻着:“湖南女兵,刘守玟君;豆蔻年华,出身豪门;芳龄十八,香消玉殒;烈士遗物,流传至今;几度风雨,几多艰辛;犹记当年,夙愿成真;勿忘先烈、常怀感恩……”
18岁的少女豆蔻年华,正是美丽绽放的岁月,可是,她慷慨赴死,义无反顾,将生命永远定格在青春洋溢的18岁中。人民不会忘记“生在湖南,死在山东”的抗战女兵,那座丰碑永远耸立在齐鲁、潇湘大地上。正像带领她来到台儿庄战场上的女兵作家谢冰莹诗中所写:“将与日月争辉,与民族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