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传情践初心履职“升温”暖民心
2025年07月14日
字数:1,458
版次:01
通讯员 罗娟
在定西市,一群“身怀绝艺”的政协委员正以笔墨为桥、以歌声为媒,将文化艺术的温暖送入千家万户。从城市美术馆到偏远山村,从校园课堂到田间地头,市政协文化艺术界委员以工作室为纽带,创新推出“文化服务四部曲”即思想引领、惠民演出、务实帮扶、文化传承,让政协工作走出会场、扎根基层,用艺术的温度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描绘出一幅“委员在身边,文化暖人心”的生动图景。
以书画为媒,笔墨间凝聚思想共识
“这幅《陇中山河尽朝晖》不仅是一幅画,更是党的好政策的艺术表达。”在书画界政协委员分享会上,包少茂委员指着自己的作品向大家讲解。近年来,定西市政协文化艺术界委员将书画创作与政策宣传深度融合,以“线上推送+线下创作”双轨并行的模式,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委员微信交流群每月推出“主题书单”,定期组织读书分享会;书画家委员们挥毫泼墨,围绕廉政建设、乡村振兴等主题,创作出《陇上清韵》《筑梦新时代》等作品,通过巡展、赠画等形式,让政策精神跃然纸上。白凌委员更是在委员工作室开设公益书画班,每周免费授课,近百名学员从“零基础”成长为社区书画骨干。“以前觉得政策文件晦涩,现在看画就能懂!”一位村民指着描绘医保改革的画卷感慨道。
以曲艺搭台,身边事唱响百姓心声
“王家阿婆改灶台,绿水青山幸福来!”在漳县马泉乡的戏台上,委员朱熙武带领曲艺队表演的快板剧《改灶记》,引得台下掌声雷动。这支由政协委员牵头的文艺轻骑兵,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创作理念,将移风易俗、生态保护等主题融入作品,用方言、俚语演绎百姓身边事。白凌委员组织的文化惠民活动累计95场次,场场爆满,惠及群众达15万人。更令人称道的是张永智委员的“书香政协”书屋——自购图书200余册,周末开设公益书法讲坛,累计惠及群众超千人。一位七旬老人握着委员的手说:“你们演的戏,说的就是我们心里的话!”以实干惠民,倾心倾力解民生之忧
在临洮县南屏镇安川村,700亩核桃林郁郁葱葱,这是陈作荣委员连续8年投入150余万元结出的“致富果”。从捐建文化广场到资助贫困学生,委员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着责任担当,崔思义委员连续5年为山区儿童捐赠学习物资;黎志强委员引进“暖流包”,让36名孩子温暖过冬;黄甲太、张鹏举委员自掏腰包为直沟村修路引水……王建军委员在临洮县的村子里建起“陇上美术馆”,免费展出186幅书画作品,让农民在家门口享受艺术盛宴。张永智委员连续5年为高考师生捐赠书画作品400余幅。“这些画挂在教室,孩子们说比‘鸡汤’更提气!”通渭一中教师这样说。
以文脉传承,守护陇中文化根魂
在定西一中“赓续历史文脉”座谈会上,学生们传阅着委员捐赠的《定西文史》丛书,书中收录的老照片、口述史让他们惊叹,纷纷感慨道:“原来家乡有这么多英雄故事!”这正是定西市政协“存史兴文”工程的缩影,近年来,市政协组织出版20余辑文史资料,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政协协商会……张永智委员撰写提交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提案》已落地开花,通渭县所有小学开设书法课,孩子们在横竖撇捺间感悟文化基因。而边家湾村的蜕变更令人振奋,昔日杂乱村舍变身“美丽乡村示范点”,青砖黛瓦的民居墙上,委员指导绘制的“二十四节气”壁画,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文化地标。
从书画室到黄土地,从舞台到校园,定西市政协文化艺术界委员用艺术诠释初心,以文化滋养民生。他们以实际行动证明,政协工作不仅可以“高大上”,更能“接地气”;文化服务不仅是“送下去”,更要“种下来”。
正如一位群众在委员联系服务活动中讲的:“以前觉得政协远在天边,现在发现委员就在身边,文化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