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联心聚合力 服务群众促发展
2025年07月09日
字数:2,650
版次:01
通讯员 张子慧
在白银的社区街巷、田间地头、工厂车间,1159名各级政协委员带着责任与情怀奔走忙碌:他们是政策理论的“宣传员”、社情民意的“收集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民生实事的“服务员”。自“千站千室万名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行动开展以来,白银市政协以党建为引领,以制度为支撑,以平台为纽带,以委员为主体,多措并举推动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引导广大委员深入群众、下沉基层,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汇聚起强大合力。党建领航强根基 红色引擎定航向
党的领导是政协工作的“定盘星”。白银市政协将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纳入全局谋划,市委主要领导多次批转社情民意信息,为工作开展“撑腰鼓劲”。市县政协党组扛牢政治责任,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召开专题党组会、主席会20余次研究部署,构建起“政协党组统筹抓总、委员工作机构牵头推进、专委会包抓督导、“委员工作室”委员积极参与落实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协同发力”的闭环责任体系。白银市政协委员工作室依托“委员讲堂”“红色研学”等载体,组织委员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开展专题宣讲120余场,覆盖群众8000余人次。
会宁县政协创新工作方式,6名主席会议成员每人包抓2个乡镇委员工作站和2个界别委员工作室,实现站(室)建设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同频共振。今年,主席会议成员在四房吴镇调研时,针对村民反映的村组道路不畅、影响农产品加工销售的问题,积极对接相关部门,为该村解决村组道路硬化2.16公里。
靖远县建立党员委员“双报到”机制,当北湾镇蔬菜遭遇滞销时,68名党员委员带头入驻工作室,牵头搭建“委员+合作社+商超”直供平台,带动高原夏菜销量大幅提升。
平台搭建筑桥梁 民意畅通零障碍
白银市政协坚持“先建带动共建”工作思路,通过示范带动稳步推进阵地建设工作,按照“有固定场地、有政协标识、有规范制度、有档案资料、有活动成果”的标准,全市共建成100个委员工作室、规范提升78个乡镇(街道)“委员工作站”全覆盖。这些遍布城乡的“联心驿站”,成为群众家门口的“政协窗口”。
家住白银区人民路街道的王大爷对委员工作站感触颇深:“去年冬天,公园路天桥防滑条磨损严重,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走进民进界别委员工作室,政协委员当天就来现场勘查,半个月内市政部门就更换了硅胶防滑条。”像这样的“民生微实事”,全市工作站(室)年均办理800余件。
市政协依托已建成的政协智慧云平台,整合“委员接待日”“社情民意信息”等功能,通过“委员工作室”线索收集,政协委员整理反映问题,实现“收集—反映—办理—反馈”闭环管理。2024年以来,市政协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实现跨越式提升,6篇信息获省级领导批示,42篇建议获市级领导批示。
建章立制促长效 履职尽责显规范
白银市政协出台《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实施意见》等“1+N”制度,明确“为什么联、谁来联、联系谁、联什么、怎么联”五大核心问题,建立“委员讲堂”“委员接待日”“委员会议发言”“委员履职报告”等制度,形成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
会宁县政协推行“一联十”精准联系制,255名委员每人结对10个群众,建立包含生产技能、就业需求等8类信息的动态档案,帮助联系群众解决养殖技术、农产品销路等问题。
白银区创新“1+4+N”履职模式(1名委员联系4类重点群体,提供N项定制服务),教育界委员张宏伟在纺织路街道育才路社区开设“周五议事会”,化解飞线充电、垃圾站异味等问题56件,成为群众信赖的“小巷总理”。
界别联动汇合力 精准服务解民忧
市政协各界别工作室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积极开展特色服务活动。农工党界别委员工作室自建立以来,开展界别活动21次、调研14次,开展同心助残、健康义诊、教师慰问等特色社会服务活动22次,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280余人次,收集社情民意信息59条,帮办实事13件。新社会阶层界委员工作室组织委员与群众开展读书交流、共话发展活动10场次,服务群众40余人次;承办第一届甘肃省网络作家协会培训班,打造“白银数字经济特色名片”,累计创作网络文学作品7000余万字,推出50余部作品,4部改编为影视剧。
针对中川镇梁堡村村民对蔬菜大棚种植计划分歧较大的问题,会宁县政协及时组织下沉委员、居民代表、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现场协商,征得大家的一致意见后,首次尝试在20座大棚引进韭菜种植。今年4月,韭菜一经上市即得到广大消费者和商超的好评。
针对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就餐难题,靖远县政协经济界委员张美鹏牵头创办“古城食堂”,通过协调企业认捐和村集体提供场地,为8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免费午餐,每天服务约60人,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家门口的幸福食堂”。
白银区政协农业界委员工作室“线上+线下”收集群众建议20余条,推动解决实际问题3项;组织开展青少年研学活动3000人次,开展理论加实践型农业技能培训4期,组织协商议事活动4场,切实将履职触角延伸至田间地头,努力成为群众信赖的“贴心人”、产业升级的“助推器”、乡村振兴的“先锋队”。
品牌培育展特色 示范引领促提升
此外,白银市及相关区县政协注重培育“叫得响、立得住”的工作室品牌。
市政协特邀界别罗强“委员工作室”与法院联动,开展庭审观摩、诉前调解23场次,化解矛盾纠纷68件,成为法治白银建设的“助推器”;会宁县政协赵军明“委员工作室”依托全县20个乡镇社会工作站,建成城区以15分钟为服务半径的居家养老服务圈,成功打造了“一老一少”社区治理先行模式;靖远县政协李强“委员工作室”开展路演文化下乡活动,以短视频+直播的形式,持续性输出优质内容,进一步促进文旅产业振兴发展;景泰县农业农村界委员工作室抢抓盐碱地治理政策机遇,推动景泰县纳入全国试点县,助力10万亩盐碱地变身“丰收田”;白银区郝远荣“委员工作室”打造“健康大讲堂”,线上线下惠及群众2500余人次,成为基层医疗服务的“金字招牌”;平川区政协针对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难题,通过委员工作站组织委员、居民、物业线上协商,2个月内促成5个小区电梯落地,让“指尖上的政协”走进群众生活。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农贸市场,政协委员已穿梭于摊位之间,倾听商户对营商环境的意见建议;华灯初上时,社区广场的纳凉人群里,委员们围坐在居民身旁,记录下关于老旧小区改造的迫切心声……这些跨越昼夜的脚步,织就了政协委员与界别群众的紧密联系网。
从城市社区到广袤乡村,从民生小事到发展大局,白银市政协委员的履职脚步从未停歇。他们以联心为纽带,在服务群众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助推发展中彰显责任担当,为白银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汇聚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