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刘国汉委员:在田间地头书写实干答卷
2025年07月02日
字数:1,891
版次:01

实习记者 吴雪凤


  农科小院里,联合专家学者推广农林牧领域新技术,助力农民增产增收;委员接待日活动中,现场回答群众疑问,协商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
  过去一年,省政协委员、省农科院党委书记刘国汉始终活跃在基层群众身边,他将农业工作和委员担当深度融合,认真参政议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讲政治、有信念,讲奉献、有担当,讲履职、有作为”的深刻内涵。他说:“我要立足本职工作,密切联系群众、积极建言资政,及时有效地反映群众的声音和诉求,用更多高质量的履职成果为推动我省农业科技进步作出应有贡献。”
  在刘国汉委员心中,讲政治、有担当,是新时代政协委员的职责与使命。“我深知,只有不断学习、实践,做到学思践悟、求真务实,才能切实提高自己的履职能力和水平,成为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新时代好干部。”多年来,刘国汉委员始终把加强理论学习、注重研究思考作为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他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自觉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及时跟进学习省委、省政府重要决策部署,积极参加省政协组织的各类学习活动,拓展知识、了解省情,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把准履职方向。
  作为一名农业界别的省政协委员,刘国汉委员把收集民情、反映民意作为履行委员责任和发挥委员作用的重要工作。他经常深入科研一线、田间地头开展调查研究,倾听界别群众呼声,围绕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等不同角度建言献策,撰写了“全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加速提升我省农机装备研发应用能力”等多篇提案。
  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刘国汉委员多次带领农业专家团队赴地震灾区调研,积极参与当地现代农业产业重建。他撰写了《积石山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农业产业重构升级发展建议》,提出要切实发挥好省农业科学院积石山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的牵引作用,开展农业技术指导、科技帮扶等帮助地震灾区实现产业重构。为了切实将提案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实际行动,刘国汉委员牵头组建了省农业科学院积石山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和粮油、畜牧、蔬菜、林果、中药材5个农科小院,选派50多名科技专家长期驻“院”开展农林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示范、农民科技素质提升等工作,为积石山县灾后恢复重建产业重构提供科技支撑。
  此外,刘国汉委员还在省农科院申请建立了6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优化重组了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组建了甘肃省玉米研究中心、甘肃省智能农业装备研究中心等,成立了甘肃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智能农业装备与智慧农业、马铃薯、食用百合、林果花卉种质资源等分联盟,有力促进了农业科技创新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委员工作室是政协委员履职的重要平台,也是推动政协协商服务基层治理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刘国汉委员认真落实省政协关于建立委员工作室的安排部署,充分发挥委员工作室作用,牢牢把握四个“贯穿始终”要求,认真落实“广泛凝聚共识、反映社情民意、开展为民服务”基本职责,以打造“联系委员之家、协商议事之地、读书学习之点、服务群众之窗、履行职责之室”为目标,探索建立了“13222”工作法,通过建立“一套制度”、聚焦“三类对象”、用足“两个资源”、融合“两个身份”、拓宽“两个渠道”等典型做法,推动委员工作室成为联系界别群众的温馨家园、发挥委员作用的有效载体、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平台、征集社情民意的便捷通道。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科技、生产需求,帮助农户解决技术难题,刘国汉委员带领团队创新性地探索出“特色再鲜明、对象再聚焦、内容再精准、方式再灵活、作用再发挥”的“五再”工作方法,锚定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农业强省战略目标,聚焦农业科技专家和优秀企业家,通过委员接待日、委员讲堂、委员走访、“码上见”、开展主题界别活动以及下基层、进企业、入室组等方式,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等,团结带动当地的企业、农户共同投身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让履职阵地不再局限于办公室,而是延伸到了田间地头、农科小院等服务群众的最前沿。
  农家院落里协商议事,群众拉家常中的三言两语,这些看似平凡的民生小事,都是刘国汉委员破解群众急难愁盼,助力农业农村发展中鲜活的履职课题。“现在,委员工作室已经成为大家学习交流的园地、联系群众的桥梁、反映社情民意的窗口、协商民主的渠道、凝心聚力的舞台,发挥着很大作用。”刘国汉委员自豪地说,“作为一名农业界委员,我要紧盯‘国之大者’‘省之要者’‘民之盼者’服务民生,时刻牢记委员使命,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凝聚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