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开红艳艳
2025年06月27日
字数:1,707
版次:01
通讯员 关明科
天堂镇位于天祝藏族自治县城的西南部、甘青两省交界处,这里生活着汉、藏、土、回、蒙古等5个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乡镇。2025年,天堂镇被列为省政协助推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色示范小镇。在省、市政协的关心指导下,在县政协的积极助推下,按照省政协“1335”的创建思路,全镇产业发展、社会治理、民族团结、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展现出一幅各民族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美好画卷。
产业发展鼓起群众“钱袋子”
在天堂镇科拉村,田地里一株株叶瓣嫩绿的中药材长势喜人。村民吴建林正在地里查看中药材生长情况。吴建林是天堂镇中药材种植大户,年收入达80多万元。2011年,吴建林带头成立了富民源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周边60多名村民长期在合作社工作,为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一条新渠道。科拉村村民唐菊花说:“我在合作社打零工,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家里也能照管上。”有了吴建林的带动,科拉村通过种植中药材实现增收致富的群众还有50多户。
为助推特色示范小镇建设,省政协协调落实资金500万元,用于天堂镇中药材晾晒场建设,解决了中药材产业发展中的难题。市、县政协也积极行动,农林水牧界政协委员常态化开展界别活动,为这里的农户提供中药材种苗和培育栽培、疫病防治等技术,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持续带动当地群众稳定增收。
天堂镇通过扩规模、调结构、提效益、树品牌,着力发展中药材、牛羊养殖产业。今年,全镇中药材在地面积达1.98万亩,牛羊存栏9.33万头(只),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扩量提质。
互嵌共融绘就最美“同心圆”
刚刚搬到“筑梦家园”小区的孙永珍喜上眉梢,推开家门,这儿窗明几净,装修现代时尚,几盆茉莉散发出阵阵芳香。“党的政策好啊,让我们住上了这么好的楼房,出门、看病、做生意方便多了。”50多岁的户主孙永珍激动地说。他家原来住在雪龙村,多年前就一直在镇上开办油坊做生意,离家10多公里,两头跑特别不方便。今年通过地质灾害搬迁项目安置到了这个小区,孙永珍表示,这下可以安安心心地做生意了。
“筑梦家园”小区是天堂镇“红石榴”互嵌式发展样板小区,现已入住100多户,覆盖13个村,各民族群众在这里互帮互爱、和睦与共。白天,一支支广场舞和锅庄舞队伍跳啊笑啊;晚上,人们燃起篝火,和游客们一起跳着锅庄,“石榴籽”精神在这里进一步具象化了。
而在“同心快递”服务驿站,前来取件的群众络绎不绝,一位青海互助县的土族老阿妈望着刚取到的商品满意地笑了。
“同心快递”服务驿站位于甘青两省交汇处的大通河畔,惠及天堂镇和青海省的加定镇、巴扎乡的2.1万群众。驿站负责人赵生瑞说:“我是青海人,媳妇是天祝人,一起到这边来创业,镇上也非常支持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现在日均收发快递1200多件哩。”
如今,该驿站已实现了群众在“家门口”收快递的愿望,同时也加强了两省各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
文旅融合激活绿色“新引擎”
时下正是天堂镇最美的时节,蓝天白云、碧草如茵,远山翠黛、花海连天。5月底,天堂镇彩旗飘扬、游人如织,一年一度的“天堂镇华锐民歌演唱会暨‘石榴杯’传统农牧民运动会”正在热烈举办。活动集华锐民歌表演、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现代体育项目和文艺汇演于一体,涵盖拉扒牛、犟板筋、拔河等民间竞技,唱响了各族群众手足情深、守望相助的“共鸣曲”。
漫步天堂镇本康村,独具民族特色的村容村貌吸引着四方宾客。在村民马占彪开办的“乡土农家院”里,坐满了外地游客。鹿角菜、野蘑菇、萱麻口袋、酥油糌粑……一道道美味的特色菜肴,让广大游客赞不绝口。马占彪是村里最年轻的乡村文旅致富带头人,他说:“这几年村子建设得越来越漂亮,游客也越来越多,生意特别好,一年能挣个20万左右。”
像马占彪这样开办农家乐和民宿的村民还有很多。今年以来,天堂镇按照“一核两线四村”文旅产业发展格局,以天堂景区为文旅发展核心,完善餐饮、住宿、游乐、服务等功能,持续做优“人间天堂·避暑胜地”文化旅游品牌,旅游人数已突破40万人次,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生态致富”的华丽蝶变。
石榴花开,籽籽同心。天堂镇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穿于助推建设特色示范小镇的全过程、各方面,谱写着民族团结进步与乡村振兴“双融互促”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