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鸣沙山:河西走廊中的瀚海明珠
2025年06月16日
字数:1,749
版次:04

钱国宏

  它像一颗明珠镶嵌在河西走廊的大漠之中,又似一条奔流而又波涛凝固的沙河流淌在敦煌之南。远观,那起伏的金色山峦犹如硕大的绸缎,滑腻柔软;近看,那无边无际的沙子如耀眼的黄金,纯净坚挺;细细端详,它又宛如一篇大块文章发表在苍穹之下,壮观至极,苍凉至极,雄伟至极,浩瀚至极!——它,就是闻名遐迩的敦煌鸣沙山。

自古即有神山名


  鸣沙山位于甘肃敦煌城南约5000米处,“山龄”已达3000多年,以沙动成响而得名“鸣沙山”。山体东西长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沙漠风吹唤鸣沙,千年沧海尽藏华。”鸣沙山,从它进入人类视野的那一刻,便成为人们眼中的“神沙山”,东汉时称“沙角山”“神沙山”,晋代时始称“鸣沙山”。东汉《辛氏三秦记》中载:“河西有沙角山,峰锷危峻,逾于石山,其沙粒粗色黄,有如干躇。”唐代《沙州图经》中盛赞鸣沙山:“流动无定,俄然深谷为陵,高岩为谷,峰危似削,孤烟如画,夕疑无地。”《元和郡县志》中记载:“鸣沙山,一名神山,在县南七里,其山积沙为之,峰峦危峭,逾于石山,四周皆为沙垄,背有如刀刃,人登之即鸣,随足颓落,经宿吹风,辄复如旧。”沙随人落,滑到山脚下,次日天明居然又会悄然无声地回到山顶上!——实乃奇事一桩。五代的《敦煌录》记载:“鸣沙山去州十里。其山东西八十里,南北四十里,高处五百尺,悉纯沙聚起。此山神异,峰如削成。”从古到今,鸣沙山在河西走廊地带中,均是神一般的存在,“惊风吹沙沙作雨,古潭老鱼立波舞。掀簸山谷轰喧阗,游人忽欲凌飞仙!”
  

五彩丹砂耀日明


  骑上高大的骆驼,我和来自八方的游客开始向鸣沙山上进发。那满山的沙子纯净而柔软,细细的沙粒仿佛用筛子筛过一遍,透着纯粹,透着细腻,透着精致!驼掌踏上去,沙子立马水一样漫过掌踝,待驼掌拔出那一瞬,立时扬出一片片金色的“水花”!
  骆驼客牵着头驼慢慢地引导着游客的驼队向鸣沙山顶进发。我骑在骆驼背上远望,一支支驼队既像是射向沙洲的一只只箭镞,又像是鸣沙山这页大大的便签上印上去的一行行绮丽的诗句,灵动、威武而富有生机!游客们鲜艳的服饰,驼背上五颜六色的鞍鞯,与金黄的沙山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反差,既富有饱满的诗意,又令人胸胆开张!驼铃在耳畔叮咚作响,仿佛数千年前丝绸之路上的那一幕幕,在浩瀚无边的大漠之中重新上演,瞬间便将人的思绪拽回到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那种苍凉的感受与充满民族自豪的回忆,让人的思绪在蓝天之下,像此地的空气一样纯净而又浮想联翩!
  我们驼队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终于登上了鸣沙山顶。大家难掩心中的兴奋,纷纷雀跃着,从骆驼背上跳将下来,张开怀抱,奔向柔软的沙丘!当双足踏进沙海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仿佛回归到了母亲的怀抱,柔软,温暖,踏实,浑身舒服到了极致!此时,目之所及,手之所触,脚之所踏,身之所接,心中所念,皆是耀眼的黄沙!那沙,纯粹得容不下任何瑕疵,以至于每个游客都觉得在这种场合、环境之下,脑海中有一丝奇思邪念都是对黄沙的一种亵渎!为了表达心中的狂悦之情,于是就有人坐在沙丘上打滚,让身体与沙海融为一体;于是就有人在黄沙上盘坐,感受“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的哲理意韵;于是就有人像扬起水花一样撩起细沙,看细沙在空中散成网状或者形成一个美丽的抛物线……天空瓦蓝如水,映衬着这片金黄的沙海。

山岭苍茫响雷声


  打滚也打了,盘坐也坐了,扬沙也扬了,接下来便是滑沙了。诗人将鸣沙山誉为“天地间的奇响,自然中美妙的乐章。”从山巅顺陡立的沙坡下滑,流沙如同一幅幅锦缎铺满沙坡,而滑沙的游客呼喊着,瞬间滑下,犹如金色群龙飞腾,印下一道道明显的沙痕。就在我们滑下的一刹那,耳畔突然响起了一种声音!初如丝竹管弦,“转轴拔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继若钟磬和鸣,“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进而金鼓齐鸣,“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近闻如兽吼雷鸣,远听如神声仙乐,细听又似海潮汹涌,松涛阵阵,听得人既惊心动魄,叹为听止,又心旷神怡,陶然迷失!——这简直是人间奇迹,如果不是亲耳聆听,谁会相信身下的这些细如微末的沙子,竟会奏出如此天籁奇音!
  身子还在下滑,沙海如金龙腾跃,与清晰、浑厚、激越、粗犷的响声交织在一起,共同谱成了天人合一的神奇画卷,让这里的每一名游客都空前亢奋起来,欢呼、惊叫之声此起彼伏!
  鸣沙山,一座让我敬畏、崇拜的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