炻记
2025年05月14日
字数:1,001
版次:04
陈 鑫
第一次从陶艺师傅口中知道炻器的时候,我甚觉赧然,不曾想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竟是如此知之甚少。
我虽鲜有耳闻,但实际上炻器的名字两千多年来一直就隐藏在陶与瓷之间半个字符的宽度里,如山岩夹缝中的草荑,默不作声地生长于陶瓷的盛名荫蔽下。师傅告诉我,炻器并非罕物,它的身影无处不在,遍布日常生活的角角落落。大到水缸,小至茶壶,都属于炻器的范畴。
我惊讶地问:您是说小时候家里的那种大水缸吗?师傅笑着点头。
我太熟悉这种水缸了。记得外婆家的房前屋后就有不少这样的器皿,外观其貌不扬,色泽多呈土黄或棕褐,大的径如圆桌,高及腰际,井里挑上来的水存在缸里,一缸水差不多够全家用两三天;与之相仿小一些的,则拿来腌酱菜咸货,豆瓣酱、咸豇豆、大头菜、腌蒜头、萝卜干;再有一些沿口破损或器壁纹裂的,本着老辈人物尽其用的原则,无一例外地都被外婆种上了铜钱草和马蹄莲。无论如何看,这炻器都应该是一类极为通俗的物件。
炻器所区别于陶瓷的地方,主要在于吸水性和硬度。炻器比土陶硬度强,而又吸水率低,耐用性比陶器更胜一筹。另一方面,炻器对原料的要求不像瓷器那么苛刻,其取材广泛,成本低廉,易于制作和推广,因此,又较瓷器更为亲民。两相综合,则炻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便具备了极高的实用性。
可如果就此把炻器归为寻常器物,似乎又不尽准确,谁又能想到,鼎鼎有名的宜兴紫砂壶竟然也是炻器的一种呢?
说到紫砂壶,我就会想起旧友老邵。老邵是宜兴本地人,家里做的便是制壶行当。有事没事的时候,老邵就和我们介绍紫砂壶的历史。我们半开玩笑问:你这也算是有手艺、有家业的,怎么不接家里的班,跑来跟我们吃苦了?老邵呵呵道:我也当回紫砂壶,来炼炼火。众人闻之皆笑。
紫砂壶是公认的理想茶具,能够充分唤醒茶的本香,同时又不夺其正味,完美地阐释“茶禅一味”的蕴意。宜兴紫砂壶自明正德年间便始有制作,此后数百年一直名家辈出,精品无数。好的紫砂壶往往一壶难求,艺术性、实用性兼备,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同一般家常使用的缸罐碗盏更是云泥之别。如此说来,这炻器还真是一对矛盾的集合体。
同样都是来自于土,炻器却有着与其他陶瓷制品不同的精神特质。炻器不语,自成一派卓然风采,既可不慕虚名,躬身务实做事,又能不失高洁,常怀草木清香。
师傅从博古架上取下一对造型古朴的浅口杯盏,特意向我嘱明这正是炻器的材质。灯下赏玩之余,斟上两杯清茶对坐品之,一杯茶汤入腹,心中顿觉熨帖怡然,恰与这静好时光十分般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