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精准承接产业转移 助力甘肃重振老工业基地雄风
2025年04月23日
字数:1,457
版次:03
包俊宗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科学谋划产业布局,持续优化承接空间、提升承接能力,紧紧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大力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有序承接了一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建链大企业大项目,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差异化的产业合作新格局。
总体来看,我省承接产业转移比较优势明显,但也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和短板不足。一是行政壁垒影响依然存在。受体制机制、利益藩篱约束,东中部地区不愿转。同时,省内对承接产业转移空间布局统筹不够,各市州之间、县区之间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复和同业竞争现象。二是整体承接能力有待提升。我省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物流成本偏高,配套体系不完善,创新能力不强,对高技术产业和前端产业承载能力有限,对优质产业吸引力不足。三是对可持续性考虑不足。有些地方为吸引产业落户,往往会不加筛选地承接一些没有基础没有优势的产业,从短期来看,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财政收入,但从长期看,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此建议:
一、加强统筹谋划,健全完善沟通协作机制。一是依托智库平台开展专题调研和前瞻性战略研究,细化明确差异化发展方向和路径模式,结合编制“十五五”规划,研究出台《关于承接沿海产业向甘转移的实施意见》及其配套政策。二是持续深化与东中部省市的交流合作,建立政府间跨区域综合协调机制,统筹解决政策协同以及产业转移中的科技协同、利益共享等重大问题,协商确定产业转移与承接指导目录,探索建立转出地、承接地和企业三方共赢的利益分配机制。三是树立“全省一盘棋”思想,加强省级统筹,各记其功,兼顾利益,有效防止重复承接产业和同业竞争现象。
二、补齐短板弱项,全面提升自身承接能力。一是立足产业布局和开放潜力,加强区域间交通干线和区域内基础交通网建设,加快完善现代物流体系,降低产业转移落地配套要素成本。完善产权、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制度,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大力发展检验检测、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持续完善市场体系、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对产业转移的吸引力。二是打造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现有的7个国家级开发区、47个省级开发区和15个其他开发区为重点,科学确定区域布局、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管理体制,有序推进开发区布局优化,探索运用托管、飞地、园中园等模式,加快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聚链成群。三是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全链条优化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全面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实施省级海外引才计划,灵活运用离岸引才、飞地引才、揭榜挂帅、院士专家工作站等柔性引才模式,吸引更多“高精尖缺”人才留在甘肃、用在甘肃。
三、创新机制模式,实现科学精准有效承接。一是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新型工业化等紧密结合起来,引入浙江火石集团等产业大脑,构建一套立足甘肃承接产业转移实际的智能系统,指导各市州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开展定向招商、精准招商,实现科学承接。二是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大力推广地企合作招商、以商招商、以情招商、以链招商等模式,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型、成长型的新企业新项目,延长产业链条,形成集群优势。三是高度重视与大企业合作,重点瞄准世界500强、国内100强等大公司、大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建立健全省级领导包抓招引责任制,高位推动,谋实谋细重点项目对接和重点招商行动,促其在我省建立生产基地,发展配套项目,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省科协党组书记、第一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