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25年03月26日
字数:1,996
版次:03
王明寿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论述充分彰显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的时代追求,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道德理念、人文精神等,始终是中华儿女心灵的归属,思想的根基,力量的源泉,情感的寄托,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是中华血脉绵延不绝的内生动力。另一方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形象的独特标志,提升了国家在世界的地位作用和国际影响力、感染力、吸引力。 再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的创新理论的“根”,其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内容同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使中华文明焕发蓬勃生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培育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民族素质;而且有利于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和深厚底蕴,增强国家软实力,提升国家形象;也有益于推动全球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与繁荣,增强文化交流互鉴,提升文明水平。
二、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和底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内核。从时间维度来讲,优秀文化延续不绝,有生命力。优秀传统文化是能不中断、有持久传播力的文化。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绵延不绝,经久不衰,这是全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文化自信的底气。从空间维度来讲,广泛传播,有引领力。中华文化融通中外,贯通古今,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对话和感召,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世界文明的丰厚和宝贵,也是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作出伟大贡献的见证;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合一的价值观以及对道德伦理的重视,是中国的也是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文化共同的价值观,体现出中华优秀文化的先进性,影响力。从价值维度来讲,系统完善,有创造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各自独立成体系又全面而综合性的文化系统。中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书法文化、绘画文化、戏剧文化、园林文化,国学文化、中医文化等都是经过几千年传承沉淀的文明结晶,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社会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从伦理维度来讲,思想认同,有向心力。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社会伦理和社会功德的人们公认的价值观念,是能走进人们的心灵深处,能成为人们的自觉自发行动,能成为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是能走进家庭,成为家学、家教、家训、家风,成为人们的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其承载的核心价值观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能深入到中华儿女骨子里面去的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价值观念,具有广泛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内核。
三、切实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样。要挖掘整理,去粗取精,优化扬弃,把符合优秀文化内涵特征的内容分门别类地呈现出来,对底蕴深厚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深化提炼,展现历史厚度,担负传承使命。要秉持科学礼敬的态度,从教育入手,从学校入手,从教材入手,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加强校园传播的力度,发挥主体作用。要以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发展,借助新的技术平台、传播手段、前沿科技,让文物“活起来”,让史料“会说话”,让文脉“传下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视、可闻、可感。要切实提升组织化程度,全面承担传承弘扬的责任和义务。更加重视青年组织青年群体,通过年轻化表达、年轻态呈现,吸引年轻人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传播者、践行者。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融入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充分发挥家教、家训、家风在传习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实现有效的优秀文化教育普及。要着力实现文化传播和产业发展相促进,文脉传承与潮流打造相融合,文化艺术和平民生活相衔接,与家庭教育、家风传承结合起来,不断传承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作者系省政协文化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