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马晓丽委员:让教师在乡村讲台上闪闪发光
2025年03月07日
字数:1,410
版次:02

本报记者张 柳实习记者吴雪凤





    3月,春寒尚未散尽,北京城里已涌动着蓬勃的气息,全国两会在万众瞩目中拉开帷幕。人民大会堂前,来自各地区各领域各界别的委员们带着使命与期望汇聚于此。人群中,一位年轻委员格外引人注目,那身色彩鲜艳、绣工精美的保安族服饰,仿佛带着积石山的山川灵气,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她就是住甘全国政协委员、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吹麻滩镇前庄小学副校长马晓丽。
  两会前的寒假,当多数人还沉浸在春节的温馨中,马晓丽委员已开展起调研。从乡村到城镇,她与许多学校的校长、任课教师和学生们交流畅谈,认真了解并记录下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无调研、不发言,我必须赶在大会开始前,把提案准备得更充分。”在她看来,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为了不负使命,就要在努力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走访调研、收集社情民意。
  近年来,经过民族地区教育帮扶项目的持续建设,积石山县乡村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校舍焕然一新,教师们的周转宿舍也配齐了,各项补助政策逐一落地落实。马晓丽委员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好政策扩大了临夏州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范围,带动乡村基础教育水平持续提升。”然而,她也清醒地认识到,由于临夏州教育基础薄弱,在满足学生和家长“上好学”的愿望以及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短板。
  “如今,进入AI时代,乡村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能力普遍不足,一些培训项目也很难满足大家对能力提升的需求,还有部分乡村学校存在音体美教师短缺的问题。”马晓丽委员话锋一转,又将目光投向孩子,“在走访中,我发现偏远山区的孩子们上学路途遥远,天不亮就要出门;有的教室冬季温度低,学生得穿着厚棉服上课,写作业、做笔记都不方便;现在毕业生就业也是个难题,而临夏州农业发展缺少专业人才,如果可以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就好了……”
  从调研中发现问题后,马晓丽委员着手撰写提案、建议。近年来,她先后提交了关于呼吁为北方地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设立冬季取暖经费的建议、关于在涉农高校中设置免费定向生名额的建议、关于提高民族地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案等。“提案和建议得到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认真答复,我亲眼见证着改变的发生,内心十分自豪,也增强了我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继续建言献策的动力。”马晓丽委员激动地说。
  在今年全国两会现场,马晓丽委员认真聆听政府工作报告和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后说:“政府工作报告高举伟大旗帜,汇聚民心民意,提振发展信心,激发奋进力量,特别是在教育强国建设方面出台了很多暖人心的新举措,例如义务教育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大义务教育阶段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等,都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强大动能,提振了教育工作者的信心,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常委会工作报告尽显履职担当,系统回顾2024年以来全国政协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各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对2025年一年的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谈到本次两会上重点关注和建言的方向,她表示,会继续关注西部地区乡村教育的发展,借全国两会这个大平台,为持续推动乡村地区教育领域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双减”工作落实、提升教师的数字化素养等方面建言献策。
  “看到提出的建议、提案落地见效,看到学校里孩子们更爱笑了、更愿表达了,我感到没有辜负政协委员的使命。”马晓丽委员眼里闪着光,“我也愿把根扎在生机勃勃的陇原大地上,为乡村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