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礼县民间社火的代表——高跷
2022年03月28日
字数:1,068
版次:03
● 薛小平 刘小平


  礼县城关镇东台村民间社火历史悠久,代代相承,其内容除了舞龙、狂狮、划旱船、赶毛驴、扭秧歌、耍花棍、大头娃等外,当属“高跷”最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在县境内高跷社火艺术中独具魅力。东台村民间社火头、现年73岁的李心存老人说,自1962年十多岁起每年都耍社火,参与高跷表演。
  东台村高跷,俗称高脚子,是一种古老的传统社火艺术,也是本村社火系列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种类,表演内容丰富,所扮演的折子戏剧目主要有《黄河阵》《万仙阵》《三打祝家庄》《反五关》《过玄关》等10余本。椐李心存老人说,“经祖先流传,在唐代、宋代时期道教和佛教盛行,每年正月十三,高跷等社火主要是在本村敬神时演出,俗称神社火。”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跷社火从单一的以“祭神”为主的宗教祭祀活动,逐渐发展成演绎各种传统社火剧目、历史典故人物,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教化民众崇尚忠孝的大型传统文化艺术活动。在每年春节期间举行的社火表演活动中,既恪守传统的祭祀礼仪,又不断加入新的文化元素,使这一传统的民间表演艺术绽放出绚丽夺目的艺术光彩。
  高跷表演时一般选本村15到30岁的年轻人参与,最少为15架,最多时为30多架。高跷社火的传统脸型谱式,也属一种极为讲究的脸谱艺术,大致与传统秦腔剧中的人物为主,分“生、旦、净、末、丑”等多种脸谱,人物脸谱形象表现的要活灵活现。其次是穿服装、戴头帽、挂胡须。表演者一般身穿四蟒(戏曲中文官角色所穿的蟒袍)四靠(戏曲中武将角色所穿的铠甲即扎靠)戏装。再次就是绑腿,分别用最高2米左右,最低也要在1米左右的松木椽或者柳木椽制作的木腿子紧系在小腿外侧,扎绑结实后,由其他人用长木棍扶住或表演者靠在墙上等待表演时再独立行走。表演时手持的道具有“矛、锤、钺、戟、棒、枪、锏、鞭”等,根据扮演者手持的器物,使观众不难看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礼县社火每年正月十四在邻近村庄进行拜年交流演出,正月十五进县城演出。每一场的表演程式先是舞龙(也叫打场子),其次是狂狮子(耍狮子),接着就是高跷表演,数十架高跷者依剧情排成次序绕圈子、走圆场,在女子手持花盆扭“十”字步走场子和唱社火曲子的男长者的唱曲声中走场表演。唱曲有《撒金钱》《十对花》《赶船》《五鼠闹东京》《姑娘采花园》等。再下来表演的是打起锣鼓、划旱船、赶毛驴、耍花棍等传统社火节目。正月十六晚将高跷改为夜社火,装《五雷阵》等武身子,逐家入户表演,谓之“卸将”。一年的社火活动由此结束。
  原汁原味的东台村高跷社火是礼县民间社火艺术中的一支奇葩,不仅丰富活跃了当地群众文化生活,也对经济社会发展、文化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