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西部“县中困境” 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2022年03月07日
字数:1,360
版次:03
本报记者 张柳
县级中学作为县域教育的高地,曾被许多学生向往、憧憬。进入了县中,就代表着将接受到更高水平的教育,代表着开启了通向大学的道路。
然而近年来,“县中困境”却受到广泛关注,县域整体教育警示信号频频出现。特别是在西部民族地区,县域普通高中优秀教师和学生不断流失,一些民族地区县中教育质量持续下滑,家庭教育成本飙涨,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以优质教育资源流失和教育质量下降为突出表现的“县中困境”。
“西部‘县中困境’现象,不仅影响人们对当地教育的信心,更直接影响青年人在当地就业的意愿,进而影响县域经济产业布局对人才的需求。如何为县中‘造血’,已成为推进教育公平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住甘全国政协委员、肃南县一中副校长贺颖春颇感忧虑。
长期在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的贺颖春委员,对教育事业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和热爱。她说:“我在民族地区接受了教育,如今又走上了民族教育之路。一路走来,亲眼见证了县中的发展,见证了我国西部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取得的各项历史性成就。当我意识到西部‘县中困境’时,就想着一定要做些什么。所以这次全国两会上,我带去了《关于在共同富裕背景下振兴西部民族地区县中的提案》。”
谈及造成“县中困境”的原因,贺颖春委员表示,由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进程、市场化服务水平、公共教育政策等多方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教师收入水平有限,部分优秀教师被其他学校用高薪挖走,随之而来的是许多成绩优异的学生也被挖走或自然流失。
2021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了《“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明确规定严禁抢挖县中优秀教师,为县中振兴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计划》同时提出,要整体提升县中办学水平,更好适应高考综合改革和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所以必须将西部民族地区县中教育放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治理现代化的大视野中,明确其在国家治理和教育现代化中的战略地位。”立足一线教育经验,经过深入调研和思考,贺颖春委员针对破解西部“县中困境”提出了建议。她说,首先,应坚持加强党对中小学教育的全面领导,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和校长,充分调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思政教育铸魂育人的关键作用,形成教学减负增效与立德树人齐头并进的普通高中育人模式。
“西部民族地区的教育具有其自身特点,因此需构建多元主体合作的现代学校治理共同体,开展县中多元托管帮扶工程。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国家引导、地方支持、双向选择的方式,组织东部发达地区省份进行多种形式的托管帮扶工作,使西部民族地区每个教育基础薄弱县、人口较少民族自治县都得到有效支持。”
贺颖春委员还建议,应提高县中教师待遇保障水平,增强教师区域归属感,让教师引得来、留得住、教得好。在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则应实现县中网络联接全覆盖,完善线上教育教学资源与应用保障体系建设,促进东部教育发达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力度。
“我们学校有裕固族、藏族、蒙古族、汉族等20多个民族的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大家不会意识到民族之别,只有同学之谊。究其原因,是教育的力量让各民族学生和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让大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贺颖春委员说,在西部民族地区努力办好每所县中,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享受优质的高中教育,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有着深远且重大的意义。